文学作品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创作园地
>
文学作品

振兴区韩雪松发表于丹东日报作品

  • 发布时间:2007-08-06

燕窝下

日月如梭,光阴荏苒。每日里同样地上班,下班,吃饭,睡觉,来来往往,周而复始,感觉人的神经几乎变得机械、麻木了。比如,什么时候片片雪花变成了梨花万点?又什么时候朔风呼啸变成了紫燕呢喃?不知道。真是“恨芳菲世界,游人未赏,都付与,莺和燕”。

是的,你只管不在意你的,可燕儿们却依旧应时而至,如约造访。看它们,贴地争飞,拂面掠过,像一道道紫电,又像哪个顽皮的孩子惬意地投掷出一支支神奇的飞去来器,其惊险奇绝,千姿百态,真令人叹为观止;而当它们停止飞翔表演,落在电线上歇息的时候,那尖巧的小嘴儿也不闲着,说学逗唱,好不热闹。这天造地就的小生物,竟有如此这般美妙和性灵,真是喜煞人,爱煞人。

然而,还有比这更招人喜爱的呢。它们居然会不容商量地在我们的屋檐底、阳台下,垒窝筑巢,生儿育女,安居乐业起来,理所当然地成为我们这座城市里的一又族居民。它们这样贴近人类,这样信任和依靠人类,真使我们感动十分亲切,又十分感动。对于这种美好的生灵,我们不应当自私地把它们看成是我们的应有,而应当理解为是上苍和大自然对我们的恩赐,请用心灵来感应和体味吧。

也正是由于人与燕儿有了这般亲密融洽的关系,彼此才会有生活中创造出许多如歌一样的故事和如故事一样的歌。

在一个夕阳西下,暮霭沉沉的日子里,我下班后匆匆地赶回家去。走至楼门口处,正欲举步上楼,却见楼门口台阶旁,坐着邻居家的老大妈,她正抬头望着什么。见我过来,她忙跟我打了个招呼,然后指着阳台下的一个燕窝对我说:“你看那窝里的五个小家伙儿,怪有意思的。”我顺着她的手指看去,嚯!可不是吗,齐刷刷的五个小脑袋,黄嘴丫,正静静地等待着它们的父母来给他们喂食呢。我好像很熟悉这幅场景,但不是在生活里,而是在一幅画上。如今,那幅艺术的真实居然变成了生活的真实,且又活生生地公然地在近得几乎伸手可及的地方出现在我的面前,又兼及老大妈的热情关注,我也不由自主地产生了兴趣。

又听老大妈接着说:“去年的这个窝里,这对儿大燕也孵出一窝小燕儿,只可惜,有两只小燕儿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里,掉到窝外,无力回巢,冻饿而死。”说完,“咳!”地长长叹了口气,我也像听完了一篇美丽而又悲伤的童话。

第二天下班的时候,走到楼门口处,我情不自禁地抬头往燕窝处瞥了一眼,这一瞥不要紧,我的眼神像被钉子钉住了似的,移不开了。我赫然看见,那贴墙而筑的燕窝下面,端端正正地钉上去一个三角架,架上平平地宽宽地担起一块薄木板。为了能让木板更贴近窝巢的边沿,还将木板靠近燕窝的一侧,裁出一个半圆形的与窝巢边沿一样大小的空缺,使得嵌上去的木板在燕窝的周围形成一个稳稳的平台,这样,就不必担心再有那样的悲剧发生了。

面对着这件简单而又伟大的工程,我很想一睹作者的风采。我想像着他或她怎样通过观察、设想,产生出灵感并动手制作出来;怎样蹬梯踏凳上到高处,一下一下地钉牢到墙上;又怎样在脚踏实地之后,用欣赏的目光仰视着自己的作品,并从心里念叨出母亲般的美好的祝福。我体会得出,这一切的一切,包容下一种多么深沉的爱,一份多么细腻的情啊!

于是,我有了一种欲望,想要大发一通议论,来赞美这幅画以及画中的内涵。但想来想去,觉得所有美好的语言在这件近乎天人合一的杰作面前,都显得那么苍白无力。然而,面对着这幅杰作,我渐渐从麻木中清醒了,从此吟唱着“燕燕于飞”的歌,走进了新的生活……

附:韩雪松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