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强风采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自强风采

走自己脚下的路

  • 发布时间:2008-02-19

           

1950年,温效华出生于宽甸双山子镇的一个小山村。3岁那年,一场重病,患了小儿麻痹后遗症,使右腿残疾。从懂事那天起,自己的生活和正常人就不一样。

         (一)

1958年,他开始上学了,在学校里,看到小伙伴们又蹦又跳,上着体育课、做着游戏,心里好不是滋味,也不知偷偷流过多少次眼泪,可他却没被眼泪淹没了志气,暗暗地下定决心,要从学习上找到出路。于是就努力用功读书,学习成绩也在一天天地突飞猛进,但是,好景不长。1966年5月16日文化大革命开始了,使他的理想也随之破碎。

时光荏苒,人生在变。19岁那年,温效华只好回家参加生产队的劳动,说起干活劳动,对他来说,很简单的活到他手里可就繁琐了,常常是累得满头大汗,收工时才挣不几个工分。虽然家里挺清贫,可父母看到孩子,一天到晚累得身体越来越消瘦,心疼地说:“孩子,别到队里上工了,看看能不能想想别的办法,在家里做点力所能及的活,挣点零用钱算了吧。”他寻思了半天:“那好吧,我就学修鞋。”第二天,母亲把家里仅有的50元积蓄拿了出来,交给儿子说:“到县城皮革厂去买点边角料,那儿能便宜一些,顺便再买一些修理工具。”

温效华揣上这沉甸甸的50元钱,一跛一点地离开了家。那年代,谁要是进趟城里就象是过了年似的,他这也是第一次。到了城里折腾了好一阵子,才找到了县皮革厂,可到厂门口,打更的人说什么也不让他进去,说什么要大队开的介绍信,温效华与打更的理论了半天,最后还是不行。就在他急得团团转时,碰巧,这个厂子的一位领导路过,便上前问发生什么事了,温效华就把一切告诉了这位领导,领导听完后,上下打量一番说:“你一个小小年纪,身体又不好,这种精神是可佳的,好吧,你可以进去,我再同仓库保管说一下,多给你一些边角料。”温效华顿时高兴得老半天才说出一句话:“你真是个好人。”

一切都准备差不多了。这年的10月28日,“效华修鞋铺”正式开业了,因没钱租房子,修鞋只好设在自己家的屋里,更因为没钱,开张那天,也没放点鞭炮来庆典一下,可他却想出了一个好方法,拿起洗脸盆,顺手又拿起一根木棍,来到家门口,把洗脸盆敲得叮当响,嘴里不停地喊着:“我的效华修鞋铺开业了,今天来修鞋我不要钱了……”。你别说,还真有效果,不大一会,来了好几个修鞋的。虽然,效华说今天来修鞋不要钱,可邻居们哪好意思,走的时候都给撂个三毛两毛的。就这样,干了一段时间,虽然收入甚微,但家里的油盐酱醋钱是花不了的。小生意做了不到两年,干不下去了,因为老百姓钱挣的太少,根本没钱来修鞋,无奈,修鞋铺停业了,只好又参加生产队劳动。温效华是个很要强的人,无论做什么事,都是非常认真,后来,大队长让他到队上当保管员、记工员、会计,并兼任团支部书记。由于工作干得比较出色,1975年底,温效华正式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二)

1976年5月,公社党委找温效华谈话,对他的工作给予肯定,并且,安排他进了公社综合厂工作。由于腿脚不利索,各班组都不愿要他。后来,机床班的一位老班长,看他虽然身体有点毛病,可精神头挺足、挺机灵的,就说:“如果不嫌弃,来我班上干。”就这样,温效华下了机床车间。刚开始,他确实什么也不会,只是干那些又脏又累的活,可温效华没任何怨言,他那种埋头苦干的精神,使全班人为之敬佩。有一天,老班长把温效华叫到一旁:“小伙子,我真的没有看错你,明天,你就上机床,我把技术全都传授给你。”从那以后,温效华更是信心百倍地钻研,学会了好多技术,什么不懂弄不明白,就认真请教老师傅,直到学会为止。就是这种实干精神,每年都被厂子评为先进生产标兵、先进个人。温效华在综合厂干了3年多,学到了很多技术,什么修电器,床工、钳工、焊工,就连薄铁加工都学到了手。

1978的年,温效华经朋友介绍和一位姑娘相识,并在当年结了婚。成家后,负担却更重了,综合厂此时也解体了。为了生活,就自学家电维修,先从收音机等一些易学的小物开始,一点一点地掌握维修技术。因为书念得不多,所以在掌握这些技术时是很吃力的。后来,到书店买了些怎样维修家用电器的书籍,并且订了《无线电》、《家用电器》杂志。温效华成功了。无论是什么家用电器,只要到他的手里,就是再难的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虽然维修家电这五六年,没给家里攒下什么,可日子过得还可以,家里的人挺知足。但温效华不满足,常常对妻子和家里人说:“就靠现在这种现状,我们家到什么时候才能住上新房,还得养活老人,孩子马上就要上学了,不想法子多赚点钱怎么行。”“可你的腿有病,这些年够辛苦你的了,我已经挺满足的,不要想得太多了。”妻子对他关心地说。这一夜,温效华躺在被窝里翻来复去,怎么也睡不着。琢磨来琢磨去,还真的想出了一套比较可行的方案。一大早起来,温效华就把这一方案公布于众:“我想在公社街里租个地方,开一家汽车修理部,因为将来有车的单位和个人一定很多,做这个生意肯定稳赚钱。”“行是行,可没有技术又没钱拿什么开。”站在一旁的妻子说。温效华也深知这是一个难题,“技术我可以去学,加上我在综合厂学到的那些,兴许能用上,钱吗?到时再说,车到山前必有路嘛。”

                (三)

1988年春节一过,温效华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来到县汽车修配厂,找到了有关负责人,把他的想法和要求一五一十地全都说了出来。负责人听完后,觉得这人挺有眼光,挺有超前意识,说话也挺实在,便一口答应了。由于温效华自愿找上门来学习技术,不属于招工性质,根本不带工资,这对温效华的家庭来讲,困难就更大了。“没关系,困难是暂时的,等我学好技术,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温效华有意识地压住心里的痛苦。3月6日,温效华背着行李、带上吃饭的钱来到了汽车修配厂,开始了学徒生涯。因为温效华脑子比较灵活,悟性又好,接受事情快、又很实干,学了6个多月就基本上掌握了全部汽修原理和技术。温效华很高兴,全厂很多人为他的这种刻苦钻研、积极工作的精神佩服得五体投地。厂领导更是敬佩不已,用奖赏的口气说:“虽然你来我厂是学技术的,可是,你也为厂子做了很多工作,你身残志不残,家里又困难,这500元钱就算是奖给你的辛苦费,也是全厂职工的心意。”温效华哽咽着半天,含着激动的泪水说:“500元钱我不要,你们的心意我全领了,多谢……”为他送行的那天,厂领导让会计偷偷地把500元钱塞在温效华的行李里,车起动的时候,会计才告诉他,那些钱在行李里。就这样温效华带着学来的技术和这沉重的500元钱回到了家。

此后,温效华就到街里去选地点、办执照、找人手、筹资金。其它三项还好办一些,唯有资金是个大难题,可已经决定要做的事,温效华是绝对不会放弃的。最后,决定把家里的房子卖掉,举家到乡里租了兽医站的房子,这样能缓解一下资金,买卖也就可以开起来了,兽医站的房子比较大,院落也挺大,即能住人又适合干汽车修理,这是目前最合适的地方了。他的这种想法和做法,虽然老人不愿舍弃这住了50多年的老房子,可总觉得儿子的做法是正确的,等日后赚着钱了再买新房吧。

                (四)

1989年5月8日,温效华的汽车修理部宣布正式开业。这次,可不象20年前他干修鞋铺时那么简单、寒酸了。庆典时放了挺多的鞭炮,门脸也简单地搞了一下装修,很敞亮,很大方。可要说给庆典上增添色彩的,还得数牌匾上的七个大字:效益汽车修理部。这是温效华自己起的名字,做生意就得有效益吗。

修理部开业了,从此,生意做得越来越红火了,日子过得一天更比一天强了。

1999年,温效华在双山子街买了三间门市房,一大间做为修理部,另两间做为家庭住宅,还划出一部分开了一个小商店,又增添了不少新的修理设备,扩大了生意规模。生活真正有了保障,彻底摘掉了贫穷的帽子。

温效华的成功,完全取决于他的吃苦精神和战胜困难的顽强毅力,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自己幸福的生活。


来源:信息中心  世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