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政务信息
>
信息公开
>
信息公开目录

2006年残疾人工作

  • 发布时间:2007-06-26

〈概况〉2006年,丹东市残疾人联合会(以下简称市残联)理事长安振利,副理事长马言举、姜秀才。年内,全市共有残疾人9.38万人,约占全市总人口数的3.88%。其中,肢体残疾约5.34万人、听力语言残疾约1.52万人、视力残疾约1.11万人、智力残疾约0.41万人、精神残疾约1万人。城镇约有残疾人3.65万人,农村约有残疾人5.73万人。全市有各类残疾人组织1400余个,有专兼职残疾人工作者1600余人。年内,全市共为残疾人提供各种康复与治疗2370多人次;完成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工作;继续实施中国残联专项彩票公益金助学项目,帮助50名特教学校学生完成学业;市残联筹措资金14万元,资助81名贫困残疾高中生、中职生和大学生以及贫困残疾人子女继续接受中高等教育;对1662名残疾人进行了职业培训;为1292名残疾人提供了就业援助和服务,帮助他们自主择业或自主创业;扶持20名残疾人自主创业带头人,直接安置或带动了200多名下岗职工及残疾人就业或创业;为残疾人提供法律援助案件41例;省十运会(残疾人组)取得6金1银5铜好成绩。

组织建设

〈干部综合素质整体提升〉年内,分批分期组织残联干部各类业务知识培训9期,培训197人次。市及县(市)区残联现有57名干部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占86%,已配备残疾人干部5名。城市区105个社区残协全部通过政府提供的公益性岗位,配备了残疾人就业协理员。市及各区共举办社区残疾人就业协理员各种知识培训班6期,300多人次,使他们基本上掌握了相关的残疾人工作业务理论、计算机、手语、法律等知识,提高了为残疾人服务的水平,基层残疾人工作者队伍整体素质得到进一步加强。

〈专门协会工作日趋活跃〉年内,市及6个县(市)区已成立的肢残人协会、聋人协会、盲人协会、智力残疾人及亲友协会和精神残疾人及亲友协会的工作又有了新活力。全市各级残疾人专门协会在同级残联的指导下,代表各自类别残疾人的利益,反映他们的需求,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推进残疾人事业发展,为广大各自类别残疾人服务。年内,全市各级残联继续为各残疾人专门协会开展活动提供经费、场所、协调组织等方面的支持,使其逐步成为联系残联和残疾人的纽带。

市肢残人协会结合“全国助残日”活动,协会领导捐款800多元,看望了3名特困肢残疾人。8月14日,市肢残人协会在东港市前阳镇召开了“全市肢残人自强事迹报告会”,参观了前阳镇脉起村肢残人柳庆海的果树园和养殖场,号召和引导全市肢残人自强自立,成为丹东全面振兴、促进社会和谐的主力军。

市聋人协会结合“全国助残日”活动,组织40多名聋人自费到北京天安门广场观看升国旗仪式,接受一次爱国主义教育。“五一”前夕,市暨元宝区聋人协会共同组织35名聋人,为京剧院小区义务植树740多棵。9月24日“国际聋人节”期间,市聋人协会召开聋人座谈会,探讨聋人个体就业方向。

市盲人协会在5月21日“全国助残日”当天,组织36家盲人按摩诊所在各自经营场所开展“回报社会奉献日”免费义诊按摩活动,有千余名群众从中受益。10月15日“国际盲人节”期间,市盲人协会邀请辽宁(丹东)全法律师事务所律师,对40多名盲人进行了普法教育。

市智力残疾人及亲友会在“六•一”国际儿童节前夕,与振兴区春英学校联合举办了智障儿童书画展,展出了30多名学生47幅书画作品,丰富了残疾儿童节日文化生活。

市精神残疾人及亲友会结合 10月10 日世界精神卫生日开展活动,筹资500多元走访了2名精神残疾人家庭,为他们送去了康复药品和生活日用品。

东港市、振兴区和元宝区的肢残人协会及盲人协会工作活跃,分别开展了自主创业经验交流会、互帮互助、义诊按摩、义务植树、卫生清洁和参观交流等活动,增添了各类残疾人的生活勇气,树立了自强自立的信心,促进了社会和谐进步。

〈宽甸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投入使用〉10月末,由省、市残联投资20万元、宽甸县财政配套50万元资金建成的宽甸满族自治县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正式投入使用。

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总面积628平方米。内设办公室、计算机室、残疾人劳动技能培训室、社区康复指导室、康复训练室、就业服务中心、用品用具供应站和文体活动中心。中心启用以来,已为残疾人提供康复训练265人次、就业服务76人次、职业技能培训497人次。

           

2004年9月30日,经国务院批准在全国开展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2005年8月5日,凤城市被辽宁省人民政府确定为残疾人抽样调查县(市)。具体为凤城市草河街道办事处(平安村、黄岭村)、赛马镇(温洞村、赛马村)、东汤镇(民生村、咸家村)和蓝旗镇(镶白旗村、甲云村)4个乡镇的8个村。2006年4月1日零时起,参加了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工作,旨在更加全面、翔实地了解自1987年第一次全国抽样调查20年后,残疾人在数量、结构、地区分布、致残原因、生活状况以及康复、教育、就业等方面的变化情况。为此,丹东市和凤城市分别成立了由分管领导负责,残联、民政、卫生、统计、公安等部门组成的领导小组,按照国家规定的宣传发动、调查准备、现场调查、数据汇总、资料公布、资料开发应用和总结表彰的主要步骤要求,经过数十名调查员、医生、陪调员的辛勤努力工作,年底前,圆满完成了抽样调查任务。凤城市被省政府残工委评为“全省残疾人抽样调查工作先进县”。

凤城市共调查了8个调查小区,916户、3269人,入户见面2602人、占调查总总人数的79.59%,按照《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残疾筛查方法》7岁以上残疾人筛出率为17.55%(7岁以上筛查疑似残疾人为574人),疑似残疾人检查率达到了99.69%。

经过8名医生耐心细致地检查,逐项进行询问,共评定了201人(其中7岁以上196人、0-6岁儿童5人)符合《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残疾标准》,被确定为定性残疾人,定性残疾人比例为6.14%,其中视力残疾19人、听力残疾19人、言语残疾5人、肢体残疾104人、智力残疾20人、精神残疾16人、多重残疾18人;其中:65岁以上定性残疾人为78人,男38人,女40人。

根据调查数据推算,凤城市各类残疾人的总数为36130人。按照市统计局公布的2005年末全市人口数,推算出本次调查时点的凤城市总人口为588452人,据此得到2006年4月1日凤城市残疾人占全市总人口的比例为6.14%。各类残疾人的人数及各占残疾人总数的比重分别是:视力残疾3415人,占9.45%;听力残疾3414人,占9.45%;言语残疾899人,占2.48%;肢体残疾18695人,占51.74%;智力残疾3596人,占9.95%;精神残疾2876人,占7.96%;多重残疾3235人,占8.95%。

与1987年第一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比较,凤城市残疾人口总量由原来的22232人增加为36130人,残疾人比例由原来为4.12%上升为6.14%),提高了2个百分点。

影响这一变化的因素是:人口老龄化加剧;两次调查人口增长与结构变动、社会与环境变化、残疾标准修订等。

据此,丹东市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后的基本数据及状况,不久将由省权威机构正式向社会公布。

康复服务

〈1500多残疾人享受康复服务〉年内,按照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残疾人康复工作意见》要求,紧紧围绕“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整合社会康复资源,拓宽社区康复层面,让更多的残疾人接受康复治疗、训练与服务。年内,全市共完成自内障复明手术200例;为60名低视力患者配用助视器;完成肢体康复训练61人、智残儿童康复训练45人、脑瘫儿童康复训练17人;为残疾人提供辅助器具1141件(套)。

〈成立市听障儿童言语康复训练中心〉

丹东市听障儿童言语康复训练中心隶属丹东市特殊教育学校。其前身是东港市残联辐射的聋儿语训部。初期有6名聋儿,2名教师,一名保育员。今年5月,由于发展需要,与丹东市特殊教育学校合办语训中心。合办后学校先后投入近40万元资金,对语训部进行了装修改造,建立了测听室,购买了听力计、无线调频个训设备,语训中心受训聋儿发展到现在的42名。聋儿受训年龄最小的17个月,教师11人,后勤人员2名,教学面积300多平方米,90%的老师毕业于特殊教育专业。学校还为父母残疾的聋儿实行两免,即,免伙食费、免书本费。对部分特困聋儿实行资助,减轻家长负担,使聋儿不会因家庭困难失去康复训练的机会。

〈24名听障者免费得到助听器〉3月2日,第七次“全国爱耳日”前夕,丹东地区有5名聋儿在沈阳现场获得由省残联、省聋儿康复中心和丹麦瑞声达听力集团免费提供的助残器捐赠。与此同时,市残联筹措资金近4万元,为19名家庭生活困难的听力障碍者免费提供了助听器,使他们回到了有声世界。

〈爱心助行使48名缺肢者受益〉9月12日至15日,市残联特邀辽宁省假肢装配站6名技师来丹,先后对全市48名贫困缺肢者装配了大腿假肢24条、小腿假肢24条。本次假肢装配由中国残联和省、市、县(市、区)四级残联联手补贴,使这些缺肢者只缴纳了50到600元不等的材料费,便实现了行走的愿望。

〈800名精神病患者免费服用药品〉6月23日,家住元宝区朝凤社区的46岁精神病患者邓志远,在姐姐的陪同下,到区残联指定的市三院免费领取了价值300元钱的康复治疗药品,他是今年全市贫困受益患者之一。

在对精神病患者多次普查,采取建档立卡、治疗、随访、监护等办法的基础上,今年市残联重点抓了贫困精神病患者家庭自我康复治疗,筹资24万元,对全市800名贫困精神病患者每人每年免费提供价值300元的康复药品,助其恢复功能。

〈凤城列为全国社区康复示范区候选区〉5月19日,经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培育领导小组研究决定,确定100个市辖区(县级市)为第一批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候选区,并将于第4季度参加检查验收,合格候选区将被民政部、卫生部、中残联授予荣誉称号。这次筛选的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候选区,是对照《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工作标准》层层选拔推荐的。旨在通过开展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培育活动,采取树立典型、以点带面的方式,促进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的发展,推动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目标的实现。

凤城市是辽宁省5个县(区)列入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候选区之一。

特殊教育

〈残疾少年儿童入学率达96%〉积极与教育部门协调配合,加强对全市6所特殊教育学校教育教学情况和残疾学生随班就读情况的督查指导,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要求,落实整改措施。进一步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在全省实施困难家庭学生免费义务教育政策,将全市2267名在校接受义务教育的残疾学生全部纳入了免费教育范围,家庭生活困难的残疾学生失学、辍学现象逐步减少,全市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96%以上。

〈14名残疾学生考入中、高等院校〉积极与招生部门协调配合,做好普通高校和中等专业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摸清残疾考生人数、自然状况,协助残疾考生查询相关信息、填报志愿等。年内全市有14名残疾学生被各中、高等院校录取。其中,中专1人、大专6人、大本7人。上线考生录取率100%。

〈14万元帮残疾学子圆梦〉今年, 东港市长安镇佛爷岭村21岁的贫困肢残学生刘庆伟,以517分的成绩考入沈阳理工大学。8月27日,市残联“扶残助学行动”使他得到了3000元助学金。这期间,全市有81名家庭贫困的残疾学生或贫困残疾人家庭子女像刘庆伟一样,领到了500至3000元不等的助学金。

高考前,市残联多方筹措了14万元作为“扶残助学行动”专项资金,对今年考上高中、中专、专科及本科院校并符合救助条件的残疾学生或残疾人家庭子女进行一次性资助,旨在激励残疾学生积极向上,拼搏进取,继续接受中高等教育,提升残疾人的整体综合素质。

市残联开展的“扶残助学行动”至今已是第3个年头了,共拿出资金近20多万元,帮助了125名贫困残疾学生或残疾人家庭子女顺利完成学业。

〈市特教学校获爱心奖〉3月1日,市委宣传部、市精神文明办、市总工会和市爱心协会联合举行第九届“凤城老窖杯”爱心奖颁奖大会。市特殊教育学校获爱心奉献先进奖;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马桂芝获爱心优秀奖。

〈13名特教老师受表彰〉全国第22个教师节前夕,全市各级行政教育、人事等部门分别开展了各类表彰活动,共有13名在特殊教育战线无私奉献、爱岗敬业的教师被授予荣誉称号。其中,丹东市殊教育学校教务处主任李心颖获“丹东市学科带头人”称号、美术教师张大川获“丹东市优秀青年教师”称号;振兴区春英学校低年级培智教师顾润萍获“丹东市优秀班主任”称号、教导处副主任赵霞获“振兴区优秀教师”称号、高年级培智教师曲学媛获“振兴区师德标兵”称号、中年级培智教师黄鑫获“振兴区优秀班主任”称号;元宝区育智学校校长赵国福获“元宝区基础教育先进工作者”称号;东港市特殊教育学校聋儿教师郭忠慧获“丹东市优秀班主任”称号、聋儿教师孙华获“东港市优秀教师”称号;凤城市特殊教育学校聋儿康复教师张晓华获“丹东市优秀教师“称号、聋儿教师姜丽君获“凤城名师”称号;宽甸满族自治县特殊教育学校聋儿教师高洪凤获“宽甸优秀班主任”称号。

〈马桂芝获“三八红旗手”称号〉10月11日闭幕的丹东市妇女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上,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马桂芝荣获丹东市“三八红旗手”称号。

职业培训

〈送技能帮残疾人提高就业能力〉全市各级残联努力把开发残疾人人力资源、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和竞争能力以及自主创业和再就业能力作为工作的着力点。根据各地实际、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新产业发展要求及残疾人自身特点,依托各级残联自办的职业培训基地和社会各类教育培训机构,联合劳动就业、农业科技等部门和用工单位,采取分片划段、逐期分批的办法,以巡回报告、经验交流、实地指导、赠送教材等形式,开展了多层次、多门类,具有市场导向性和“订单式”的定向职业技能培训,增强了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年内,全市共举办各类培训班64期,为1662名城乡残疾人提供了职业技能和实用技术培训服务;举办残疾人各类职业技能竞赛5次;免费发放各类科普图书近万本(册);光盘100余碟。

〈市残疾人职培中心建成运转〉经过2个月的筹备,投资20万元维修改造的市残疾人职业培训中心新年伊始正式运行。培训中心内设盲人按摩培训指导中心、面食制作加工培训室、计算机培训室以及理论教室等。年内,培训中心共举办盲人按摩培训班2期,培训21人次;糕点加工制作培训班8期,培训31人次;插花工艺培训班1期,培训7人次;召开盲人按摩理论研讨会和经验交流会各1次;举办盲人按摩技能竞赛2次。

〈残疾人编织培训基地挂牌〉10月19日,市暨元宝区残疾人编织技术培训基地正式挂牌运营。旨在通过基地这个平台,让更多的残疾人学到本领,实现再就业。为此,市和元宝区残联共投入1万多元,购置5台编织机,租用元宝区育智学校40平方米空闲教室,依托祥隆源纺织行的资源和技术,以祥隆源养培训,以培训促祥隆源生产,实现培训和生产双赢。现已培训残疾人9人次,有6人成为基地的生产骨干和教员,有3人办起了自己的毛衣编织加工点。

〈第13期盲人按摩培训班开课〉5月15日至6月15日,市盲人按摩指导中心举办保健按摩培训班,15名农村盲人在这里系统学习了中医基础理论、经络腧穴知识、人体解剖学、按摩基本手法和程序,以及职业道德、礼节礼仪、岗位职责、服务程序等。

〈21名盲人通过省职业资格鉴定〉7月31日,全市21名盲人在经过市残联2批次3个多月时间的理论和实际操作的学习培训及实习后,参加了省盲人保健按摩师职业技能鉴定所的综合考试,已全部达到了初级保健按摩师职业资格。

〈举办盲人按摩理论研讨会〉8月28日,市残联盲人按摩指导中心举办盲人按摩理论研讨会,来自城市三区的12家社区盲人按摩诊所的17名盲人保健按摩师,就多年来自身从事的按摩实践活动,所总结归纳出的各种疾患症状、致病原因、按摩治疗手法运用及对策和思考等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并对盲人按摩社区工作前景予以展望,促进了盲人间的技术交流,增进了团结友谊,推进了盲人按摩事业的发展。

〈 聘专家为盲人“充电”〉9月1日,是辽宁省第6个“残疾人劳动就业促进日”。市残联聘请辽东学院医学院讲师为城市区盲人上了一堂人体解剖学相关知识课,对他们按摩技能的再提高进行“充电”。 旨在通过专家现场指导的方式,促进和推动盲人按摩社区工作,帮助盲人炼就一手过硬的本领,创造一流的按摩业绩,立足和服务社会。

这次接受“深造”的盲人达30余人,他们都是近几年通过市残联多次组织的学习培训而获得等级的保健按摩师。

〈盲人按摩师较量“点穴”功夫〉练过硬本领,创一流业绩;施特殊才华,展自强风采。9月12日,丹东市盲人保健按摩技能大赛在市盲人按摩指导中心开赛。来自全市6个县(市)区代表队共选派出24名盲人选手参加了角逐。举办这次大赛,目的是检验5年来各地实施〈〈长江新里程计划——盲人保健按摩师培训项目〉〉以来的成果;帮助盲人提高生存和生活的技能;提升盲人整体素质,促进盲人就业。

<<长江新里程计划———盲人保健师培训项目>>在丹东地区实施5年来,市残联投资建成了盲人按摩指导中心,招聘了专职讲师。培训中,他们推出了“六免“措施。即,免费提供职业培训;免费提供食宿;免费提供交通工具;免费提供职业资格鉴定;免费提供实习场所;免费提供就业器具以及扶持就业补助金。“六免”措施的推行,使更多的盲人走出家门,用双手找回了自信和勇气。与此同时,市残联还每月组织一次按摩经验交流活动;每季度组织一次按摩理论研讨;每半年组织一次盲人按摩技能大赛。5年来,市盲人按摩指导中心共举办盲人按摩培训班13期,培训186人次,全市现有盲人初级保健按摩师122人,中级保健按摩师8人,高级保健按摩师19人。全市已有盲人按摩机构56家,其中35家列为省级盲人社区按摩服务点,有130余名盲人从事按摩业。

〈用技能竞赛方式纪念国际残疾人日〉11月26日,市残联举办了纪念“12•3国际残疾人日”暨残疾人服装裁剪技能竞赛。

来自全市31名服装裁剪行业的残疾从业人员在进行了为期2天的强化培训后,以裁剪制作男衬衫和女礼裙为题举办了技能竞赛。本次大赛重在检验各地培训成果,展示残疾人技能,促进残疾人就业。参赛者最大的50多岁,他们身残志坚,利用学习的技能自主就业多年,为残疾人个体就业起到了带头作用。

〈陈晓曦获省计算机技能竞赛三等奖〉由省残联与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主办、东北大学信息学院承办的辽宁省第二届残疾人计算机技能竞赛11月10日在东北大学落下帷幕。来自振兴区25岁的肢残男青年陈晓曦获计算机程序设计项目三等奖;丹东市获优秀组织奖。

〈慕佩荣获“日林杯”手工编织品大赛一等奖〉6月13日,由市总工会、中国日林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丹东日报社联合举办的“日林杯”旅游特色商品设计金点子大赛落下帷幕,振兴区肢残妇女慕佩荣编织的 “中国结”夺得手工编织品类一等奖。

劳动就业

〈实物投放助推残疾人实现个体就业〉在稳定残疾人福利企业集中就业、各机关、企事业单位积极分散安置残疾人就业的基础上,全市各级残联经常深入城乡残疾人家庭开展就业状况调查,逐步建立和完善了残疾人就业数据库,千方百计帮助残疾人实现再就业或上生产致富项目。年内,全市各级残联共筹措资金100多万元,对城乡有就业愿望、符合就业条件的贫困残疾人先后集中开展了20多批次“实物投放扶持残疾人就业”活动,为1292名残疾人无偿提供了劳动工具和生产设备及资料、器材等,对他们实施就业援助和服务,解决了生产生活上的困难。

〈近400名残疾人得到就业安置〉发挥福利企业的重要作用,集中安置残疾人就业。年内,各级残联继续同各福利企业保持合作关系,建立了福利企业相关资料档案,及时沟通用工求职等相关信息,不失时机地输送适岗的残疾劳务人员,共集中安置就业41人。大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和<<丹东市按比例分散安置残疾人就业规定>>,使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都能够自觉依法作为,根据各自工作范围不同,尽最大努力扩大岗位,分散接受安置了35名残疾人上岗就业。年内,积极挖掘残疾人的就业潜力,鼓励更多的残疾人开办中小企业、小作坊、小商业服务网点等经济实体,引导他们增强自主择业意识,投身自主创业或就业实践。同时倡导一些下岗失业残疾人到农村开创新业。年内,有321名城镇残疾人实现自主就业或创业。

〈22万元扶持自主创业带头人〉年内,市残联投放资金22万元,以生产设备、器材等无偿提供的方式,扶持帮助了20名已创办经济实体的城乡残疾人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提高经济效益,把他们培育为自主创业带头人,去直接安置和辐射带动更多的残疾人实现就业或从业。目前,这20个残疾人自办的经济实体已安置从业人员200多名,其中残疾人近100名。

〈就业服务知识“大比拼”〉内强素质,外塑形象。11月8日,由市残联主办、市残疾人就业服务中心承办、市广播电视局协办的“全市残联系统干部就业服务法规知识竞赛”在电视台演播大厅拉开帷幕。举办本次竞赛,为了是进一步推动残联干部熟练掌握残疾人就业服务相关法规、政策及工作方法规则,提高残联干部综合业务素质和工作水平,炼就过硬的为残疾人服务真本领,以此提升残疾人的生存技能和生活质量。全市残联系统18名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的干部参加了同台竞技。

〈获省残疾人就业服务知识竞赛第三名〉检验和提高残疾人就业服务系统干部的业务知识和水平,比真本领,创新业绩的“全省残疾人就业服务知识竞赛”7月24日在抚顺结束。经过分组预赛的必答和抢答,市残联干部代表队闯入了决赛,最终获得团体第三名的好成绩,并获优秀组织奖。

〈5单位4个人就业工作受省表彰〉1月15日,省政府残工委作出决定,表彰一批“十五”期间促进和安置残疾人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和个人。市财政局、市地方税务局、市劳动就业服务管理局、市残联和科隆集团有限公司被授予先进单位称号;市政府副市长张东军、东港市地税局副局长耿学超、风城市地税局副局长张瑞日、市残疾人劳动服务中心主任邹海波被授予先进个人称号。

       “十五”期间,残疾人就业作为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组成部分,纳入了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工作日程;残疾人就业环境和条件有了极大的改善,残疾人平等就业的观念得到增强;残疾人就业政策得到完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收缴和残疾人劳动维权纳入了法制轨道;各级残疾人就业机构组织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社会各界对残疾人就业工作的认识程度大幅度提高,涌现出很多扶残助残和安置残疾人就业的典型;造就了一大批勇于拼搏、奉献社会的残疾人就业自强模范,广大残疾人平等参与就业机会增多,自身技能和素质得到提高,并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利益。

扶贫解困

〈7千余残疾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年内,全市4177名城镇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全部纳入了最低生活保障范畴,做了应保尽保,同时对264户重残、特困残疾人家庭提高了低保标准;农村3268名贫困残疾人得到了临时救助、定期救济和最低生活保障待遇。

〈3千5百多残疾人得到社会扶助〉年内,继续在全社会开展“扶弱济困,扶助贫困残疾人”活动,通过部门单位包、党员干部带、社会各界帮等多种途径,使3550余名城乡贫困残疾人家庭的生活质量得到改善和提高

〈残疾人生活保障标准提高〉9月份起,市调整了城市生活保障标准,符合条件者将以分类救助的方式领到救助金。其中包括多数为残疾人在内的,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又无法定赡养人、扶养人的增加70元;二级以上残疾人凭《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增加50元,单人户增加30元。

法制维权

〈残疾人合法权益得到保障〉年内,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信访条例〉,进一步完善了维权组织体系,规范了信访工作程序,保障了残疾人合法权益。市残联共举办了2期法律知识学习班,培训残疾人工作者和法律志愿者152人次。全年共处理残疾人来信来访案件826件次,为残疾人提供法律援助案件41例,为残疾人挽回经济损失220余万元。

〈扶残维权行动在丹东〉5月18日至20日,“全国助残日”前夕,市残联举办了为期3天的“扶残维权行动在丹东”法律知识学习班,来自城市区105个社区残疾人专职委员系统学习了劳动保障、婚姻与继承、损害赔偿、工伤处理等法律法规常识,为今后依法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奠定了理论基础。

据悉,这已是市残联第4年开展“扶残维权行动”活动,通过培训社区残疾人专职委员、以及组织志愿者成立“法律顾问团”、建立社区残疾人联席会议等多种形式,为残疾人提供了优先、优质和优惠的法律服务和援助,及时解决了残疾人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权益问题。

〈5家成为“省残疾人维权示范单位”〉12月,省高级人民法院、省公安厅、省司法厅和省残联联合做出决定,命名了一批全省法院、公安、司法系统进一步做好残疾人权益保护工作,在社会广泛倡导依法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的良好社会风尚,推动法制建设和残疾人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单位为“辽宁省残疾人维权示范单位”。市中级人民法院审判第二厅、市公安局振兴分局临江派出所、市公安局元宝分局兴东派出所、市法律援助中心和辽宁圣权律师事务所榜上有名。

近年来,全市法院、公安、司法系统以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为核心,带着对残疾人的深厚感情,依法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为残疾人办了大量好事、实事,为构建和谐丹东,维护社会稳定,维护残疾人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市残联获法制宣传教育先进集体称号〉12月27日,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法制宣传教育暨“五五”普法启动工作会议,总结“四五”普法工作,部署“五五”普法工作。会上,市残联被市委、市政府授予丹东市“四五”法制宣传教育先进集体称号;办公室主任马秀生被授予丹东市“四五”法制宣传教育先进个人称号。

市残联在“四五”普法工作中,经过广大残疾人和残疾人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取得了明显成效,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知识得到了广泛的普及,广大残疾人和残疾人工作者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进一步增强,依法治理工作不断向前推进,残疾人事业的法制化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法制宣传教育在实施依法治国方略、构建和谐丹东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全力推进丹东的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了一定贡献。

社会宣传

〈舆论宣传浓厚社会助残氛围〉充分发挥宣传工作是残疾人事业窗口和形象工程的作用,积极通过和利用各级各类公众宣传媒体,采取多形式、多层次的方法,围绕各阶段重大活动和中心工作,拓宽宣传空间,提高宣传实效,增强了全社会助残意识,为发展残疾人事业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条件。年内市残联2次集中组织省、市两级媒体记者,对东港市“全国粮食生产大户”孙世昌、振兴区“市十佳文明市民”李刚等身残志坚的自主创业带头人进行了采访报道;8次集中组织市级媒体记者,对市本级开展助残日活动情况进行了系列采访报道;3次集中组织市、县媒体记者对凤城市开展“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工作的启动仪式、人员培训、入户调查、残疾认定等各阶段工作进行了采访报道,并按上级要求,及进报送了文字、图片、影像资料和刊播公益广告;组织9部优秀作品参加了“2005年度全国残疾人事业新闻奖”评选活动;市残联评为“全省残联系统宣传工作优胜单位”;被中国残联评为“全国两刊宣传发行工作先进单位。”

全年在市以上宣传媒体刊播稿件189篇(幅),刊播公益广告10条、1000余次,开设临时、短期宣传专题(栏)5个。

〈助残日活动惠及2万残疾人〉积极组织开展了以“真实的了解,真挚的关爱”为主题的第十六次“全国助残日”活动,全市各级政府相继召开了政府残工委会议,研究解决一些事关残疾人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部署“全国助残日”活动安排。5月21日“全国助残日”期间,全市各级党政军领导和残工委成员单位负责人以及社会各界,深入基层,走进残疾人家庭和残疾人集中的福利企业、特教学校等进行走访慰问,共送去慰问品、慰问金折合人民币40余万元;各县(市)区以及乡(镇)街助残日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为残疾人做好事、办实事1.5万余件(次);市本级开展了10项实实在在的助残活动,件件有着落,事事见成效,5千余残疾人从中受益。

〈残疾人展示技能回报社会〉助残日期间,全市共组成20多支残疾人志愿者队伍摆开义务服务摊儿,用自己的双手向1000多名过往市民奉献爱心,回报党和政府及社会各界对他们的关爱,展现了他们的自我价值,使残疾人也感到社会的尊重,社会主义大家的和谐与温暖。在残疾人服务队伍中,有服装裁剪的,有修理自行车的,有按摩的,也有修鞋擦鞋的。他们使出自己的看家本领,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尽自己的所能为社会多做一点贡献,献出一点爱心。

〈《拥抱阳光》专题片被中国残联收藏〉一部反映丹东市5年来实施《长江新里程计划———盲人保健按摩师培训项目》,促进盲人社区按摩就业的电视专题片————《拥抱阳光》,8月底由市残联、辽宁东立影视有限公司联合摄制完成。该片聚焦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凝聚爱心,友善弱者,促进和谐的话题;通过一系列贴合实际、特色鲜明的措施和绿色通道以及为促进盲人就业办好事、解难事的事例,突出社区按摩点盲人创业典型,集中展示盲人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生活态度和自强风采以及结下的累累硕果。该片的编导摄制完成,必将对促进丹东的残疾人就业工作和残疾人事业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11月份这部电视专题片被调往中国残联作为推广宣传资料片收藏。

文化体育

〈残疾人获第十届政府文学艺术创作奖〉旨在让全市文艺工作者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支持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深入生活,深入实践,创作讴歌时代精神,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作品,推动丹东市文学艺术事业的发展,2月14日,经评委会评审,政府文学艺术创作奖领导小组审议,市人事局审核,决定授予诗歌《侧身》等48篇(首、幅、部)作品第十届丹东市人民政府文学艺术创作奖。其中,元宝区肢残人臧玉琪的小品《婚约》获文艺作品成果一等奖;宽甸满族自治县盲人姜庆乙的诗歌《当我摘掉墨镜》获文艺作品成果二等奖。

〈残疾人全运会创佳绩〉提前进行的第七届全国残运会篮球和自行车比赛项目10月20日在昆明结束,丹东有6名运动员代表辽宁省参赛。其中,振兴区的佟志刚、徐洋和东港市的孙文、任延成代表辽宁聋人男子篮球队,实现了七连冠;振兴区杨佳诺加盟的辽宁聋人女子篮球队负于东道主云南队,获得亚军。东港市的高小明获得35公里男子场地自行车个人追逐赛LC3级银牌。

〈省十运会残疾人夺金揽银〉省十运会(残疾人组)比赛经过5天角逐7月20日在锦州落幕,丹东市残疾人代表队取得较好成绩。

本次丹东市选派了19名运动员,参加了4个大项10个级别项目的比赛,共收获6枚金牌1枚银牌5枚铜牌。其中贾力获聋人男子乒乓球单打金牌;黄跃辉获聋人男子乒乓球单打铜牌;毕克英获女子TT9级乒乓球单打金牌;吕洪梅获女子S6级50米蝶泳和自游泳2枚金牌;宋敏获女子F60级铅球铜牌;梁勇获男子T12级100米铜牌、F12级跳远金牌;陈兆坤获男子T60级800米金牌、400米银牌;姜明宇获男子T38级跳远铜牌;聋人男子篮球队获得铜牌。丹东市残疾人代表队还被省十运会组委会评为体育道德风尚奖。

信息化建设

〈网络媒体宣传服务全国领先〉按照中国残联和省残联的工作部署,结合丹东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客观需要,积极创造信息化环境,促进了信息化建设。年内,加强信息工作者培训指导,注重信息写作规范和要求,增强信息发布质量和时效性、可读性,加强了市残联公众信息网站和内部办公局域网的日常管理和维护;进一步完善了信息基础设施;加强了信息编发和报送工作;筹备和收集了网站改版扩版相关文字、图片、影视资料;按照保密工作要求,严把外网传递信息保密关口,筹资4万元,对内外网进行了物理隔离处理,增强了安全保密性。

今年市残联网站共发布各类信息448条(幅、篇),其中被《新华网》、《北国网》、《中国残联网》、《辽宁残联网》以及其它省市残疾人专业网站转载信息200余条(篇),为更广大的残疾人及亲属提供了快捷、方便的各种咨询服务,网络信息工作处于全国残联系统先进行列。网络媒体宣传与服务已成为丹东残疾人事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和平台。

〈普及计算机应用知识〉充分发挥计算机培训室的作用,共举办计算机应用技术培训班13期,培训社区残疾人专职委员和残疾人工作者114人次。加强了县(市、区)残联使用中国残联统计软件和全国残疾人就业服务管理信息系统软件的技术指导工作。

〈9名盲人”触网”观世界〉春节前,城市区9名有学习能力、家庭经济条件较好、有求知愿望的盲人,在市残联信息中心学会了计算机基本应用知识和操作方法,使他们开阔了视野,陶冶了情操,跳出“半导体”的单一圈子,从网上获取了更多的知识和信息.为盲人参与社会交流和沟通,提高盲人自身综合素质提供了便利条件。这是市残联积极参与去年11月8日,由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中国盲人协会、中国盲人出版社和IBM(中国)公司等单位发起的“全国十万盲人学电脑”活动后毕业的首批盲人学员。据悉,市残联今后将分批分期组织更多的盲人,利用我国现有的“阳光V3.0标准版”盲用软件,学习计算机基本知识、简单的文字处理以及上网浏览信息等。

自强与助残

〈部分爱心助残工程受省表彰〉7月7日,省政府残工委作出决定,表彰一批爱心助残工程先进市和单项爱心助残工程先进市,丹东市被授予“组织建设基础工程”、“扶贫解困温暖工程”、“康复服务救助工程”、“劳动就业自立工程”、“教育培训希望工程”、“法制建设维权工程”先进市称号。

“十五”期间,省政府残工委决定在全省范围内实施10项爱心助残工程,旨在促进残疾人工作与全省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5年来,在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及社会各界的重视和支持下,10项爱心助残工程在全市扎实有效地开展,极大地改善了残疾人的生存状况,有力地促进了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对全市三个文明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市残联获2005年度工作创新奖〉2月,市直属机关目标管理领导小组做出决定,表彰一批2005年度目标管理工作先进单位,市残联获目标管理工作创新奖。

2005年,市残联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振兴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心工作,以科学的发展观统领残疾人事业,按照高起点制定目标,高标准组织运作,高质量出管理绩效的要求,认真落实市委十次、十一次全会精神,着力抓好目标管理的各个环节,确保了残疾人工作全面得到落实,超额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为促进和谐丹东建设做出了一定贡献。

〈刘官棠荣获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金奖〉5月,在共青团中央、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举办的“我与祖国共奋进”——2005年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金奖颁奖大会上,市肢残人协会副主席刘官棠荣获金奖。同年12月 ,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的“第三届中国公益事业发展论坛”上,他再次被授予“公益楷模”称号。

残疾人刘官棠是辽宁(丹东)全法律师事务所一名律师。他在认真履行律师职责的同时,积极投身社会公益事业,为许多需要帮助的人慷慨解囊。他先后资助2个贫困家庭子弟走入大学校园,并一直把为残疾人提供义务法律咨询,义务法律援助作为自己的责任,为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做出了突出贡献。他的先进事迹感动着无数的人,先后获得省、市有关部门授予的“全省十佳爱心助残律师”、“全省司法系统先进工作者”、“爱心金奖”、“十佳文明市民”等称号。

〈张怡莉获感动丹东十大人物殊荣〉3月10日,由丹东电视台举办,丹东人民广播电台、丹东广播电视报社协办的“联通杯”2005年度感动丹东十大人物颁奖典礼在市文化宫隆重举行。盲人姑娘张怡莉获此殊荣。  

今年31岁的张怡莉在23岁那年,因一场意外车祸导致她右腿残疾,双目失明,但她没有消沉,以顽强的毅力学习盲文、学习电脑,并于2001年创办了自己的公益性盲人网站——黑夜日出。网站管理人员都是残疾人,每天义务为网友提供各种服务,并成功地挽救了数以千计对生活失去信心的人。2005年初,张怡莉被检查患上了尿毒症,必须进行肾移植才能根治。如今张怡莉每天在疾病的煎熬中仍坚持上网为网民服务。她的感人事迹曾先后被中央和地方多家媒体报道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