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残联资讯
>
志愿助残

东港:王虎新,特殊教育的圆梦师

  • 发布时间:2014-12-16
   一曲恢弘大气的器乐合奏《欢乐的节日》时而激越,时而婉转,时而低吟,时而热烈,竹笛、架子鼓、电子琴、萨克斯……中西各种乐器在演奏者的手中吹奏、弹拨、敲打,娴熟流畅,一曲散尽,掌声雷动,这是筹备三年之久的东港市特殊教育学校第七届校园艺术节上的一幕,在场的很多听众感动得泪流满面,何以如此动情?只缘这高水平的演奏来自一群智商在70以下的智障学生。这些孩子就是来自东港市特殊教育学校的音乐实验班,而为他们指挥的就是开创器乐教学实验的王虎新老师,他开启了智力残疾儿童文化就业的梦想,创造了东港特殊教育的奇迹。一、   乐于学习,努力做学者型的教师。    王虎新,特殊教育学校弱智班音乐教师。1991年毕业于辽宁省特殊教育师范学校弱智教育专业。他14岁学习中国象棋,曾在特师连续两年获得象棋比赛冠军。18岁自学竹笛,并得到著名的笛子演奏家赵越超教授的指导,1992年在丹东市首届民族器乐比赛中获得三等奖,笛子组第二名。20岁学习钢琴,而后用了大量的精力研究民族乐队和电声乐队的训练和配器。毕业后,他一边工作,一边继续学习音乐知识。1996年又进修毕业于辽宁教育学院音乐教育专业,2002年考入沈阳音乐学院成教院音乐学专业,主修钢琴教育,2004年取得音乐教育本科学历,并获得沈阳音乐学院颁发的钢琴教师资格证书。丰富的知识积累为他的音乐教学奠定了厚实的基础,真正做到了厚积薄发。    教学中他方法灵活,手段多样,教学语言诙谐幽默,让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学习的快乐。2003年,他主动在学生中开展象棋教学,成立了象棋兴趣小组,有两名学生在东港市的少儿象棋比赛中获得三等奖。2005年,他自学计算机的组装和维修,担任培智班计算机教师两年之久。2009年,学校开展职业教育研究,因工作需要他自己拜师学艺,带领学生学习擦皮鞋的技术,两年中培养了十几名擦鞋小能手。2011年,他开始了专业的音乐教学,根据乐队发展的情况,他自学了小号、萨克斯、黑管、长笛等乐器,并跟本地知名的音乐老师和省内的音乐教育专家取得联系,及时沟通教育信息,力求站在音乐艺术领域的最前沿,让学生乐队具备独特的个性。2012年寒假,他自学研究风靡全球的土制民族乐器——陶笛,并开展了为时一年的陶笛小课题研究,2014年5月结题,报送参加教育局小课题大赛。2014年的暑假,他开始研究唢呐等特色乐器,抓紧时间搜集适合电声乐团演奏的器乐总谱,并开始涉猎音乐疗法方面的文献资料,力求把音乐疗法的理念跟器乐教学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习演奏中一举两得。二、    乐于创新,敢做课程改革的领头雁。    一双慧眼,每一个残疾学生在王虎新老师眼中都是可塑之才;一副铁肩,王虎新老师肩负着残疾学生的就业梦想;一颗赤心,凝聚着王虎新老师对事业的赤胆忠诚。2011年,已过不惑之年的王虎新老师自加压力,选择了一项充满艰辛与挑战的工作——智障生器乐教学实验,他要为智障孩子的就业生存蹚出一条新路来。2011年4月,他历时两个多月,利用课余及节假日时间,在弱智学生中开始了摸底教学,根据平时上课观察和班主任老师的推荐,最终确定了10名学生作为首批实验对象,并向学校递交了近五千字的实验请求报告。同年9月,经过学校领导班子研究同意,成立了音乐实验班,器乐教学实验正式启动。    面对着大部分来自农村、中度以上弱智、家庭启蒙教育缺失又无音乐基础的学生,要学会竹笛、萨克斯、电子琴、架子鼓等乐器并组成一支电声交响乐队,难度可想而知。    困难不仅来自学生,当时学校只有一套酒店捐助的架子鼓和一台用了二十多年的的电子琴,上级没有格外给一分钱的实验经费,这就意味着,他要白手起家,甚至要掏自己的腰包。起步是最艰难的,第一批笛子共10支都是他自费给学生买的,百八十元对于一个成年人并不算什么大事,可是他同时要面对的是周围人的质疑。乐队成立之初,有一位退休老教师回学校来,听了于修平同学吹的萨克斯,说怎么什么调都没听出来,问王老师究竟在搞什么?当时他虽尴尬但还是很风趣地跟这位老教师说:“谢谢你的关心,你的水平真的很高,于修平的确没有吹准一个音。”这就是器乐教学实验的起步,当他带着学生在宿舍里每人往小腹上压一块砖头练呼吸的时候,当他带着全班学生在操场上做放松操的时候,他发现许多人都用疑惑的眼光看着他们。    “开弓没有回头箭,既然选择了,就要坚持下去!”这是王虎新老师许下的诺言。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个做事执着、不言放弃的人。两年多来,从筛选学苗、购买乐器到进入实验,王老师付出的太多太多,学校从有限的经费里挤出一部分为他们添置了一台电子琴和两支小号,其余的乐器要动员家长购买,有的学生家境贫寒,他就用自己的钱买来乐器,无偿提供给学生使用,没有音响设备,他就去收购旧音响,自己动手维修用来排练,到现在为止,他已经为乐队的建设花去了六七千元,却从来没有抱怨也没有炫耀过,更没有向学校提过任何的条件,反而搭上了许多节假日的时间,到校为学生义务辅导。寒假暑假,本是休闲的好时光,他却像班主任一样给学生布置假期练习作业,到就近的学生家里看望学生,解答他们练习中的疑问。目前乐队的三个电子琴手,都来自贫困家庭无力购买乐器,他无偿提供并为他们安排假期在家练习的电子琴,胡玉英跟奶奶一起生活,老人已经年过古稀,王老师就把电子琴送到她的家里,开学初再骑自行车去把琴驮回来。三、   乐于奉献,愿做残疾孩子的贴心人。    他爱这里的每一个学生,在他的口袋和抽屉里经常会有一些糖果之类,随时用来作为表扬鼓励学生的奖品,从家里带来的水果、饼干、面包等经常会分给靠近身边的学生,女儿穿过的衣服,他挑选好看的送给班级里的贫困女生,学生生病了,他积极配合班主任照顾学生,主动带学生去校外就医。他是学生们眼里的好老师、好父亲。可是他对学生的爱并不仅仅是生活上的关怀,而是身心的呵护。班级里有好几个学生身体不好,他上网精挑细选,把《陈式太极拳精编十八式》刻录成教学光盘,让孩子们回家跟着光盘练习,以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他有一个愿望,如果以后时间允许,亲手教会每个学生打太极拳。他现在首当其冲的是用音乐这把金钥匙开启学生智慧的大门,催开迟开的花朵。在他的眼里,每个学生都是人才,只是需要老师有更高的教学技巧,有更好的耐心,用更长的时间去等待。胡玉英同学第一次被奶奶送来的时候,思贤若渴的王老师热情接待,并真诚的告诉孩子的奶奶:“你的孙女在我这里,是难得的人才!”一句话让老人激动万分,热泪盈眶。她感慨地说:“孩子有生以来,走过多少学校,从来没有一个老师给过这样的评价。”    有个叫孙永乐的学生,2007到学校来的时候,是个无拘无束的野孩子。见谁都敢骂,跟谁都敢打,打不过人家也直往别人身上扑,真可谓天不怕地不怕。有一天校长到班级里来,他连校长也骂了,面对这样一个难管的孩子,大家都有些灰心了。不久,轮到王老师值周,晚上看电视的时候,王老师带一本棋谱,边看书边用棋盘摆出来,孙永乐好奇地凑过来看,王老师于是教他一步一步地学习看棋谱。从那天以后,孙永乐就很愿意跟王老师接近,每天都学一些象棋的知识,王老师从这一个点上突破,用自己的言行来影响他,半年以后,孙永乐逐渐变成了一个举止文明的孩子了,为此王老师给少先队报专门写了一篇文章《文明人》来表扬他,孙永乐的转变成为特校里人人皆知的一段佳话。其后的几年里,王老师教会了孙永乐使用电脑下棋、放歌,电脑系统多次被孙永乐弄瘫痪了,王老师从来没有怪罪过他,反而鼓励他坚持学习,大胆试验。学校开设擦鞋课,孙永乐跟王老师擦了两年皮鞋,表现非常优秀,在校的最后两年,他被王老师安排在乐队里打架子鼓、在陶笛班学陶笛,他不光自己聪明颖悟,还能帮助王老师辅导其他学生,成为王老师得力的助手。今年暑假,21岁的孙永乐参加完第七届艺术节以后,就要毕业了,这是王老师感到最遗憾的事情。王老师告诉孙永乐:“无论什么时候,学校的大门都是对你敞开着的,欢迎你常回学校来玩。”    在他开展器乐教学实验接近一年的时候,班级里有一个叫史鑫鑫的女孩脱颖而出。那一年她14岁,如果不是王老师搞教学实验,谁也不会想到学校里会有这样一个优秀的学苗。她的智商跟同班同学没有什么两样,都是接近70,但是她的接受能力却大大出乎王老师的预料。大家学习的第一门乐器都是竹笛,半年多的时间,她就在学校为福利院老人送去的专场演出中表演了笛子独奏《我的祖国》,令所有人刮目相看,为此王老师专门花了一百多元钱给她订购了一支笛子,作为对她的奖励。可就在这个时候,她的母亲突然有了让她退学打工的想法,王老师知道后,既惋惜又着急,马上向学校领导汇报,希望领导能出面做一下工作。与此同时,他给孩子的直系亲属写了一封饱含深情的亲笔信,信中详细地介绍了孩子在学校的优秀表现、发展潜力,叙述了自己在器乐教学方面给这些学生所做的长远规划,字里行间,把一名特教园丁对学生的厚爱和殷切希望体现得淋漓尽致。后来,在各方力量的全力协调下,史鑫鑫得以继续留在学校读书。第二年,在家长的要求下,王老师又同时教她学习电子琴,学习效果同样非常好。史鑫鑫的家里很穷,父母离异,跟母亲一起生活,母亲是环卫工人,每个月只有一千多元的收入,这就是娘俩每个月的全部生活来源。老师家访的时候,看到他们租住在一间很小的房子里,连一个稍微大一点的电视都摆不开。    穷人家的孩子懂事早,又是一年过去了,史鑫鑫的键盘水平突飞猛进,在学校第七届艺术节的演出中,王老师给她的键盘分谱都是按照正常人的能力来写的,她完成得非常出色,使整支乐队的演奏水平上升一个高度,她已经是学生乐队的中流砥柱!    今年四月,学校来了一个叫潘一明的学生,因为家庭问题,孩子出现了逃课的现象,家长软硬的招数都用尽了,孩子还是不肯上学。王老师抓住他喜欢吹小号的事情出面跟孩子和家长交流,潘一明终于回心转意。现在这个孩子不光喜欢来上学,而且希望王老师教他多学几门乐器,音乐对孩子心灵的影响真是太神奇了。诸如这样直接触及学生心灵的事情,王老师几乎和班级里的每个孩子都发生过,他不是班主任,但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育人的工作。四、       乐于追求,甘做特殊教育的圆梦师    “爱我所爱,无怨无悔”,是对他内心的真实写照,用他自己的话说,所有一切的付出与劳作,都是出于对残疾人的深刻同情和对音乐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为了这项伟大的事业,他愿意付出自己所有的聪明才智。功夫不负有心人,辛勤的汗水换来了丰硕的果实。2011年元旦,在学校少先大队组织的联欢活动中,小乐手们做了汇报表演。2012年6月1日,乐队参加了学校第六届校园艺术节的演出,表演了笛子独奏《我的祖国》和器乐合奏《我和你》,学校建校以来首次在艺术节上有了学生的器乐类节目。2013年5月12日,受地方网站东一网的邀请,乐队参加了“让爱传递、圆梦行动”庆祝母亲节公益活动,学生们表演了器乐合奏开场曲和《同一首歌》,笛子齐奏《妈妈的吻》,萨克斯二重奏《雪绒花》,电子琴齐奏《小星星》,受到了广大市民的赞誉。2013年6月1日,东港市副市长到校看望学生。当时正在上课,学生在老师的伴奏下背谱吹奏了《妈妈的吻》,情真意切的演奏把领导们感动得热泪盈眶。2013年6月25日,丹东市教育局督学室的领导到校检查工作,看了学生乐队的训练和演奏,惊讶之余大加赞赏,并预言:“他们的命运将由此得以改变”!2014年5月,东港市政协领导到学校考察,听了乐队表演的合奏《我和你》和为艺术节准备的开场曲之后,赞扬他“用自己的坚守,成就了特殊教育的神奇”。    王虎新老师的器乐教学实验多次得到媒体的关注,多次接受东港电视台的采访,2013年7月份央视网用《一个教师的特殊教育梦》给予报道,并入围了中央电视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评选活动。10月3日《丹东日报》教育专版在头版接近整版的篇幅介绍了王老师器乐教学的实验情况,题目是《特教校园里的乐团》。2014年1月,他撰写的论文《弱智学生的器乐教学研究》被中国教育学会评为国家级三等优秀论文。2014年4月,丹东电视台“第一传媒”栏目组对他的事迹做了专访,题目是《王虎新打造一支智障学生乐队》。2014年7月,《鸭绿江晚报》美丽东港周刊整版介绍了他的先进事迹,题目是《王虎新和他的智障学生乐队》。因为他一直默默无闻、勤勤恳恳地工作着,所以连续几年都被评为学校的优秀教师,今年7月,又被学校推选为教育局“五一劳动奖章”的候选人。    2014年5月,他的关于智障生文化就业的论文《打造文化产业,构筑成才摇篮》,被学校重点推荐参加教育局主办的论文大赛,在这篇论文中,他详细地论述了智障学生学习乐器、组建电声乐团、打造文化产业、让部分智障学生走文化就业道路的新观点,从前景预测到实践操作的每一步,都做了精辟的分析,可行性很强。    “位卑未敢忘忧国”。王虎新作为一名普通教师,脚踏实地地干事业,以主人翁的姿态做着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做着让孩子们能扬长避短的事情,做着让家长感到有希望的事情,做着让学校工作能有所突破的事情,这是一种怎样的大视野、大胸怀?怎样的一种大理想、大追求?    展望未来,王老师对器乐教学充满了希望,他计划继续埋头苦干一两年,让队伍继续扩大,水平提高到一定程度,然后向有关部门申请注册东港市的第一个智障人文化实体——幽兰电声乐团,这在国内,尚属一项空白。他要带着这些智障孩子走遍大江南北,走进“星光大道”,让他们融入社会,找到自己的就业岗位,快乐地生活,快乐地工作,把残疾人自强自立的信息传播到祖国的每一个角落。    王虎新的器乐教学实验圆的是东港特教人的梦,残疾儿童少年的梦,点燃了学生和家长的希望。用他自己的话说:“人生的意义是付出,不断地付出,才能体现人生的价值,铸就生命的辉煌。”“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一个人有了远大的理想,只要用心去做,取得成功并不很难。王老师用自己恒心和毅力,创造了特殊教育的奇迹!   来源:东港 特殊教育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