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强风采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自强风采

于琪:凭嗓子入了相声行

  • 发布时间:2008-01-29



如今四十岁以上的朋友,对相声《背课文》估计都会有很深刻的印象。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那段相声通过无线电波传遍了千家万户,着实很火了一阵子的。“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吃肉要变瘦”的经典台词曾是那样的深入人心,对丹东人来说,那是值得骄傲的事,因为那段相声的两位表演者都是咱丹东人,一个叫于琪,一个叫赵连功。

小个子于琪开始说相声

别看,现在舞台上的于琪说学逗唱,样样精通。其实,他的入行还颇为有意思,“小学五年级,班上一个同学去报考丹东文化馆成立的业余曲艺队学相声,拉着我也去了。当时,我一看人家报考者,有会说相声的,有会打快板的,就考到我这,我什么也不会了。”于琪笑说,他就直接用满口海蛎子味告诉老师:“我什么也不会。”老师就问唱歌会吗?其实,当时的于琪是学校文艺骨干,鼓捣乐器,打洋琴,弹柳琴都会,因为嗓子好,还经常给大家表演样板戏什么的。一下子被老师问蒙了。“谁想到老师听完我唱《高原之歌》后,说就凭这副好嗓子,先收下,学学看吧。”从此开始了于琪的相声生涯,一说就是30年。

于琪的老师是潘侠男。说起潘侠男,在曲艺圈里绝对是大名鼎鼎。潘老师是一位天津的曲艺界老前辈,著名的相声女演员,早年红遍京津一带,后来到丹东,推动了丹东曲艺的发展,是丹东曲艺的奠基人,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在家乡天津故去。

当时,于琪只是有一副好嗓子,歌唱得不错,但潘老师却独具慧眼,认为他的条件适合说相声,将他收至元宝区鸭绿江曲艺团。记得潘老师教他的第一个段子是传统相声《五红图》。他伏在潘老师床前,潘老师一字一句地教,又一字一句地学,抑扬顿挫,不许有半点差池。一个孩子,就这样成了一名相声演员。

十二三岁重念上学一年级

我在沈阳读大学时,因发表了几篇曲艺作品,被称为曲艺创作的新人,常受到邀请参加省里曲艺界的一些活动。记得有一次省曲协召开研讨会,从北京请来了姜昆、李文华、常宝华、从天津请来了苏文茂、杨振华、金炳昶等相声名家,可谓是大腕云集。潘侠男老师,郑重向大家介绍了于琪。于琪恭恭敬敬起身向大家施礼,我也就这样与于琪相识。

于琪的形象是很容易让人记住的,他虽然长得矮小,但身体匀称,透着精神,口齿伶俐,噪音明亮,声音甜脆,表演上松弛自然,幽默感强,大家都认为他天生就是相声演员的好材料。

小时候,于琪的家境很若,家中7个孩子中,他排行老六。而他8岁时,父亲又去世了,“当时就靠16岁的大姐当临时工养活我们姐弟几个。后来,学习成绩优秀的二姐也辍学了。”家庭贫困使得于琪要四处搬家,从元宝区转到振兴区后,已经上了几年小学的于琪就不敢上学了,“当时长得小,到新地方,人家就笑我,一害怕就在家呆了几年,直到十二三岁才又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念起。”那时的日子,没有阳光,没有欢笑,只有日复一日地熬着。于琪称家境贫寒练就他的吃苦本领,也为他坚持说相声打下了根基。

见证辽宁相声的辉煌

1980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制于琪和赵连功说的相声《背课文》,让于琪一下子出了名。出了名,自然就有人抢了。于是好多艺术团体都开始打他的主意,最后,还是沈阳曲艺团把他从丹东挖了过去,著名相声艺术家金炳昶先生亲自给他拜哏,足见团里对他的偏爱和重视。他也不负众望,随后一段相声《千歌万曲》又让他在省城火了起来。

1981年1月21日,这个日子他记得非常清楚,那天他正式到沈阳曲艺团报到,成为了咱沈阳相声界的一员。“当时,在沈阳,相声演出那个火,沈阳大戏院场场爆满,循环演出。”而从丹东到沈阳,一路走来的于琪,也很快就成了全国相声中的佼佼者,和金炳昶合作的《各有千秋》,口碑甚好。于琪表示,既然看到过那个辉煌时刻,有过那个经历,他们今天坚信辽宁的相声还会再创辉煌。

虽然进团晚从未开过场

曲艺专场历来都是年轻演员头一个演,行话叫“开场”,名气大的演员最后出场,行话叫“攒底”。虽然于琪进团晚,但他却没有开过场,而且演着演着,位置便不断后移,渐渐地就挪到了“倒二”。那时,沈阳曲艺团的演出都是由王志涛老师攒底,可是倒二的于琪在前边太火了,以至于王志涛老师慨叹道:“接于琪真是太遭罪了。”可见于琪受欢迎的程度。再后来,于琪便有了享受攒底的待遇。

1997年,于琪参加了第二届全国相声大赛,一段《说广告》,让他捧得了表演“金狮奖”。通过多年的艺术实践、他深深地体会到,相声作为语言艺术,它的魅力恰恰就在语言的细微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要用心去体会,用心去体现。他在表演《好妈妈》这段相声时,为了准确生动地表现继母和孩子的关系,一句台词一句台词地琢磨,甚至想到每个语言的变化。演出时他流泪了,观众也带着笑容流泪了。有些人认为,有了好嗓子,会唱几首歌就可以说相声了,也有人认为,说个笑话,要个怪样,扯几句“屁磕”就是相声了。于琪不这样认为,他坚信,相声既然是艺术,就来不得半点做作和虚假,要换来观众真实的笑,演员就必须献出负载心血的真实作品。

我跟于琪有过多次愉快的合作。先是在1994年,在东北三省联办的春了晚会上,我以马家军为素材创作的三人相声《马迷传》,就是由于琪和王平、黄蕴诚联袂出演,大获成功。接着,于琪又表演了我的相声《希望之歌》等作品,反响都不错。

2003年,非典肆虐,所有的演出活动都停了下来,整个文艺圈子呈现出了难得的平静局面,因为大家哪都去不了了,颇有心计的沈阳市文化局领导却借这个难得的机会召集了几位名家,专门研究为于琪创作新作品。于是王平、句号、鲍尔吉·原野和我都被请到沈的一家宾馆里封闭起来,大家出谋划策,确定选材,最后由我操刀,为于琪创作了《弄不明白》、《天花乱坠》等相声段子。这几个作品演出后都大受欢迎,于琪还被邀请在北京周末相声俱乐部和天津的相声俱乐部演出,一时轰动了京津两地。著名相声艺术家李伯祥欣喜之余,将于琪收在门下。

靠大赛打拼冲上央视荧屏

如今是电视时代,演员的上镜率左右着演员腕的大小。凭实力,于琪绝对是一流的相声演员,但因为身材矮小,他受到了一些非议和不公正的对待。比如上荧屏,他就总是受到阻碍,这使得他的知名度和艺术实力很不成比例。如今没有几个相声演员敢在体育馆说相声,即使说,也是“笑果”勉强。但于琪敢,而且“笑果”十分火暴。中央电视台《曲苑杂坛》曾经给于琪录制了很多节目,但却都未能播出,也没处说理。去年,央视举办第三届相声大赛,于琪携我的作品《弄不明白》参赛。因为是比赛,谁也不敢公开剥夺一个公民参赛的权利,于琪凭着自己的实力,复赛时分数排名第三,形势十分有利。决赛那天,他原本抽到了二号签,一号签被郭德纲的弟子抽到。但决赛之前,郭德纲突然命他的弟子退出大赛,程序因此而乱,二号签变成了一号签。一号签本来就是参赛的大忌,一切又发生得那么突然,于琪来不及调整状态,仓促上阵,结果呈现的效果自然是要打折扣了。即使出现了这样的意外,他仍凭实力夺得了大赛的三等奖。

于琪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地走来,给更多的人们带去欢乐和笑声。面对一些非议和不公正的对待,他都坦然面对,并对自己充满了自信。他知道,作为一个演员,还是要站在台上用实力说话的,其它的都是白扯。

不过,世上还是自有公正的。首届辽宁曲艺的最高奖——“牡丹”奖,以赵本山为首的七人榜上有名,其中就有于琪的名字。

来源:信息中心摘编《鸭绿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