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强风采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自强风采

“巨人”托起的事业

  • 发布时间:2008-01-21

在一般人的心目中,厂长、经理都应该是身材魁梧、潇洒大方、风度翩翩的智者,而对丹东供电设备厂厂长杜云吉来说,却是个例外。身有残疾的杜云吉本应该是社会救助的对象,然而他,凭着自己的智慧和锲而不舍的精神,硬是把一个作坊式的小厂发展成为年产值近亿元、利税近千万元的企业。身高虽不足1.4米,但他却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巨人”。

(一)

1986年,杜云吉同8名员工在蛤蟆塘镇奶场村买了块地,建起了丹东市金属改制厂,开始了自己的艰苦创业。

缺少资金、缺少人才、缺少设备。面对这些困难,杜云吉拿出家中仅有的4000元存款,拍到了工作台上,他告诉几个伙伴,我杜云吉把家当全搬来了。在他的带领下,同伴们集资了8000元钱。在一次走访中,杜云吉发现一位残疾人有较好的机床操作技能,于是把这位残疾人请到厂里来。他东奔西走,从外厂把别人闲置的设备廉价购回。不久,小厂在100多平方米简陋的厂房里开工了。

为了节省资金,工厂的几个伙伴都是身兼数职,杜云吉也不例外,他们边生产,边进行厂区建设,同时还要对外进行业务承揽。凡是与杜云吉接触过的人都感觉到他有一种真诚,也就是这种真诚,才使这个工厂货源不断,效益攀升;也就是这种真诚,才使这个小厂的工人始终能和他拧成一股绳,使小厂滚雪球似的壮大起来;也就是这种真诚,赢得了镇、区领导的信任,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实现了企业可持续发展。

企业发展了,规模扩大了,吸纳人才成为摆在杜云吉面前的首要问题。他把目光再次瞄向具有技术专长的残疾人。此时,厂里有人提出异议:放着那么些健全人不用,偏要接收残疾人,这不明显给自己找麻烦吗?面对这些异议,杜云吉似乎早已想到了,他与班子成员沟通,取得了一致意见后,在全厂大会上说:“我们是民政福利企业,国家给了我们很多的优惠政策,目的就是办好企业的同时,吸收残疾人就业,逐步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减轻国家负担,为发展福利事业做贡献。”经过几年的努力,到1998年,全厂职工由建厂初期的8个人增加到146人,其中有30多名残疾人,年销售额达2000多万元,创利税达到180万元。

(二)

知识就是力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对身有残疾的杜云吉和他的福利厂来说尤为重要。经过10几年的打拼,企业的生产能力提高了,厂房设备有了新的改善。但是,市场竞争也更加激烈了。对此,杜云吉果断决定,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向新产品要效益。杜云吉在每次外出走访承揽业务的同时,都把目光放在寻求和挖掘科技人才上。他多次到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科研部门求援。开始,他们对其貌不扬、身有残疾的杜云吉不屑一顾。“你一个残疾人,办什么企业,回去向你们领导打个报告,提前退休,享享清福多好,出来奔波什么劲。”面对质疑,杜云吉早已习惯了,他平静地说:“我们是一个福利企业,接收的大多数是残疾人,我出来奔波是为了让更多的残疾人能吃上饭,能领上退休金。再说,残疾人虽身残但志不残,如果我们有了科技力量,会和正常企业一样参与市场竞争。”杜云吉用真诚感动了他们。

北京、上海等地的科技人员被杜云吉请到了厂里,办起了半脱产学习班,为的是让企业的职工获得更多的科技知识。起初,大家的热情很高,学到了应知应会的技术,后来渐渐地人就少了。一次在与一位工人谈话时了解到,科技人员讲解的东西在实践中都是遇不到的,所以不用再学了。发现这个苗头,杜云吉立即召开全厂职工大会,他说:“现学现会、现会现卖,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一个企业没有科学技术做支撑,那肯定是短命的。如果我们仅仅只掌握一种技能,下一步企业转产,我们能应对市场吗?”现在企业的成功经验就是要一专多能,决不能是一招鲜吃遍天。”对于杜云吉的胆略和远见,北京上海的科技人员为他送去了掌声。也就是这一次,杜云吉和他的企业积蓄了后备力量,为企业下步发展打下了基础,也就是这一次,企业职工掀起了学习的热潮,国内先后有37人到企业讲课、传授技术。通过技术培训,有25名青年职工获得中专文凭,3名职工获得大专学历。在这次培训中,杜云吉也学到了很多企业现代化管理知识和管理经验,开扩了视野,他要和全厂职工一起,再次向市场发起冲击。

(三)

杜云吉清醒地认识到:企业要生存发展,除了产品质量过硬外,更主要的是随着市场变化而变化,仅靠单一产品难以在市场竞争中立足。

为了开发适合本企业生产的新产品,收集了解市场信息。一次,他发现,国家要加大对电力生产的投入,解决全国供电紧张的问题。仅一则报道,让杜云吉眼前一亮。他三上北京,了解这一情况,并两次南下考察市场。半年后,他在厂班子会上提出要转产,开发高科技项目,为供电设备配套。这一想法提出来,很多人支持,但与他一同进厂的几位老同志说:“老杜啊,咱厂具备这个实力吗?咱们刚有点家底,别因为选项不适当再亏进去。”一连串的疑问。杜云吉也在思考,不上马,眼时看,企业效益不错,职工的工资、奖金都有,企业滚动发展虽不很快,可以应付。但没有高科技产品,企业后劲肯定不足。上马,就肯定有风险,一旦搞不好,就前功尽弃,一旦搞好,企业会迅速发展。经过反复的思想斗争。杜云吉决定一搏。

2000年2月,杜云吉投资260万元开发研制高科技产品--高压电器开关和速配电器设备等2个品种的产品。为了攻克技术难关,打响头一炮,杜云吉几乎每天工作近20小时。自幼的一场病,给他留下终身残疾,也给他身体部件带来严重影响,他时常心绞痛发作疼痛难忍,就在办公室里躺一会儿,同事们劝他住院,而杜云吉说,咱们现在是关键时刻,这时我一摞了挑子,咱的新产品不就泡了汤了。

经过8个月的艰苦工作,开发的新产品终于试产。2001年7月,他们的产品通过了省工业机械厅、东北电业管理局和省技术监督局的技术监测,高压开关和速配电器设备技术指标达到了国内行业标准,并由供电部门包销。杜云吉的成功引来一些同行业的质疑:一个残疾人怎么能取得电业部门这么大的支持,从中是不是有猫腻?电业部门负责人的回答是:我们一不看企业规模,二不看人,而是看重质量。只要产品质量过硬,不管是谁,我们一视同仁。

当年,供电设备厂就增加销售额500多万元,创利税60余万元。当年,他们又研制开发了40.5千伏真空高压开关、箱式变电站、高压柜、低压柜等高低压系列,销售到东北、华北、内蒙古等地。

来源:信息中心  谢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