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政务信息
>
信息公开
>
信息公开目录

2005年 残 疾 人 工 作

  • 发布时间:2007-03-29

<概况>  2005年,丹东市残疾人联合会执行理事会(以下简称市残联)理事长安振利,副理事长马言举、姜秀才。年内,全市共有残疾人约9.3万余名,约占全市总人口数3.87%。其中肢体残疾约5.3万人、听力语言残疾约1.5万人、视力残疾约1.1万人、智力残疾约0.4万人、精神残疾约1.05万人。其中城镇约有残疾人3.5万名、农村约有残疾人5.8万名。全市有各类残疾人组织1457个,有专兼职残疾人工作者1612人。年内,全市共为各类残疾人提供康复服务近2万人次;充分利用1000万元国家残疾人康复扶贫贷款,扶持带动残疾人发展生产;利用省财政残疾人专项扶贫资金60万元,扶持农村残疾人家庭发展种养加工业;争取到中国残联专项彩票公益金农村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项目,为52户贫困残疾人家庭改善了居住条件;实施中国残联专项彩票公益金助学项目,资助50名特教学校学生完成学业;年内,市残联筹资6万余元,资助了31名在校就读残疾大中专学生接受教育;对1437名残疾人进行了职业技能培训,扶持449名残疾人自主创业或个体就业;为残疾人提供法律援助26件、法律咨询和转介服务1460人次;有5名残疾人参加了国际国内体育赛事,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基层残联干部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加强了对县(市)区残联领导班子的协管力度,不断提高其综合素质和领导水平,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年内,共举办乡(镇、街)残联理事长、分管残联工作乡(镇、街)长(主任)、社区残协主席培训班11期,培训580余人次。

<残疾人专门协会工作进一步活跃> 各级残联加大对残疾人专门协会工作的指导和经费投入,设立各自活动室,添置了活动器材,进一步活跃了各残疾人专门协会工作,使其逐步成为联系残联和残疾人的纽带。市肢残人协会创办了阳光农业科技示范园、就业示范基地和法律援助顾问室,并结合“全国助残日”、“省肢残人日”等纪念日开展各种活动,召开自强事迹报告会、座谈会4场(次),为38名肢残人提供了棚菜种植技术培训和实物资助;市盲人协会组织开展了2次“回报社会技能展示”活动,免费为近200名群众进行了保健按摩服务。举办了一次按摩技能学术交流会;市聋人协会组织9名优秀聋人代表到大连市学习交流协会工作经验;市智残亲友协会组织召开了智残儿童和家长参加的亲子趣味运动会。

<康复扶贫贷款使两千余残疾人受益>   年内,争取到国家残疾人康复扶贫贷款1000万元,并积极做好残疾人扶贫项目论证落实工作,发挥经济实体扶持残疾人的作用,推广带动和安置残疾人发展生产的“公司加农户”和“基地加农户”扶贫示范基地项目。依托丹东供电设备厂、丹东信羽仁政矿业有限公司、宽甸硼粉厂等实体直接安置了300余名残疾人就业;扶持了920余名残疾人发展种养加工业;救助了360余个残困户改善生活条件。

<近2万名残疾人纳入社会保障范畴>  全市城镇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在应保尽保的基础上,对重残户、特困户等进行了提标扩面。同时,加大了对农村贫困残疾人社会保障工作的力度,促进了临时救助、大病救助、社会互助等优惠政策向残疾人倾斜。全年全市共有5260名残疾人享受了最低生活保障待遇,13872名残疾人得到了临时、定期救济。

<3千余名贫困残疾人得到社会扶助> 进一步动员全社会开展了“一帮一、结对子”扶残助残活动,扩大了扶持面。全市共有380多个部门和单位、174个城市社区、2185个村、3000余名党员干部以及社会爱心人士与残疾人结成帮扶对子,为他们办实事、解难事2万余件,扶助他们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

<276户残疾人家庭通过省专项资金扶持生活得到改善>  充分利用好2003年和2004年争取到的省财政60万元残疾人专项扶贫资金,无偿用于扶持凤城市和宽甸满族自治县276户残疾人家庭利用当地自然和资源优势,发展短平快的种养加工业,为改善他们的生活贫困状况提供了“造血”功能。目前,约有三分之一家庭脱贫。

<52个残困户危房利用国家资金得到改造> 年初,积极申报并争取到了中国残联专项彩票公益金农村贫困危房改造项目。为此,中央和省财政共安排我市资金20万元,市财政匹配25万元,县(市、区、乡镇)财政也相应筹措了部分经费和物资,分别对东港市10户、凤城市22户、宽甸满族自治县5户和振安区5户农村贫困残疾人家庭危房进行了改造,入冬前全部搬进新居。

<约2万名残疾人得到不同程度的康复治疗服务>  整合康复资源,拓宽社区康复层面,使更多的残疾人接受治疗服务。采取先易后难,抓典型促全面的方法,继续在全市推广凤城市18个乡(镇)34个村残疾人社区康复服务的经验,促进和推动了全市按照“资源立足乡镇,培训辐射到村,跟踪服务到家,训练指导到人”的康复模式,逐步完善康复服务体系,建立康复服务网络,搭好康复服务平台,开展社区康复工作。年内,全市共完成白内障复明手术824例;完成肢体康复训练61人、智残儿童康复训练47人、脑瘫儿童康复训练17人;为63名低视力患者配带助视器;对31名聋儿和家长进行了语言康复训练及语训方法指导;对全市精神病患者进行了普查,检出患者14713人,检出率占全市总人口数6‰,精神病患者监护率达96%、显好率达67%、社会参与率达59%,肇事率控制在2‰以内;为200名贫困精神病患者免费发放了康复药品;完成假肢装配69例;为残疾人提供用品用具1032件。

<69名缺肢者优惠装上假肢>  旨在为贫困残疾人安装假肢,帮助他们站起来,从而改善他们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他们生活质量的香港李嘉诚先生与中国残联联合实施的《长江新里程计划——假肢服务》项目,10月份在丹东启动以来,已为69名贫困缺肢者装配了假肢。

这个项目启动后,全市各级分别制定《关于〈长江新里程〉假肢装配实施办法》和具体的实施方案。为使更多的贫困缺肢者及时装配上质优价廉的假肢。各级残联一是多方筹措资金,加大贫补力度,每名残疾人只象征性地收取50至400元钱,对特困的残疾人实行免费安装。二是加大宣传力度,达到家喻户晓,不漏一名贫困缺肢者。三是集中技术力量,统一安装。11月9日至13日,市残联聘请省残疾人用品用具中心假肢装配站的专家和技术人员,对东港市、凤城市以及城市区的69名缺肢者完成了装配前期的假肢取型和后期安装。

〈送康复训练器具 帮残疾人恢复功能〉  9月27日,市残联将中国残联专项彩票公益金配发的4套价值6万元的社区康复训练器具分别送到市智残人协会、振兴区浪头镇、元宝区七道办事处、振安区鸭绿江办事处果园沟社区康复中心(站),旨在使那里的残疾人就近得到身体功能康复训练,并对其它社区的康复训练与服务工作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

与此同时,市残联与受助社区服务机构和选派的社区康复人员签订了协议书,并组织培训,明确工作责任、内容和服务期限,以保证其按要求完成承担指定的残疾人康复工作。
  市残联还将配发的器具、受助社区残疾人基本状况和康复要求以及康复员培训等情况登记造册、建档立卡,并将按中残联评估验收标准,开展不定期检查督导,确保配发的康复训练器具的使用率,使更多的残疾人受益。

〈全省康复工作研讨会在凤城市召开〉  10月19日至21日,省残联在凤城市召开了辽宁省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评价指标体系研讨会。

会议期间,传达和学习了《中国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评价指标体系(2005-2015)》文件,并对其标准进行了广泛的讨论;提出了贯彻文件实施意见;参观了凤城市2个村残疾人社区康复站,现场听取了他们的经验介绍。
  <实物投放扶持千余名残疾人实现个体就业或从业>  在稳定残疾人福利企业集中就业、各企事业单位分散就业的基础上,全市各级残联筹措资金45万元,对城乡有就业愿望、符合就业条件的贫困残疾人先后集中开展了12次实物投放活动,为802户1147名残疾人无偿提供了劳动工具和生产资料,帮助他们实现个体就业或从业,解决了生产生活困难。目前,这部分残疾人已全部解决了温饱问题。

<多途径安置1600余名残疾人就业>  发挥福利企业的重要作用,集中安置残疾人就业。年内,各级残联组织同各福利企业逐步形成了长期合作关系,建立了福利企业相关资料档案,及时沟通用工求职等相关信息,不失时机地输送适岗的残疾劳务人员,共集中安置就业54人。大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和《丹东市按比例分散安置残疾人就业规定》,使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都能够自觉依法作为,根据各自工作范围不同,尽最大努力扩大岗位,妥善接受安置了156名残疾人上岗就业。年内,全市注重引导党员干部与贫困残疾人结对子,给被帮扶对象送思想、送信息送技术、送项目,进行“造血”式的扶助,让贫困残疾人逐步拔掉“穷根”。同时积极挖掘残疾人的就业潜力,鼓励更多的残疾人开办中小企业、发展农村个体经济、庭院经济和具有一定规模的集约化生产,引导他们增强创业意识,投身创业实践。全市还积极探索了城乡统筹就业模式,鼓励下岗失业残疾人到农村开创新业,帮助城乡残疾人找项目,拓市场,资源共享,互动就业。年内,有449名城镇残疾人实现个体就业。全市已培养和树立40余名残疾人成为创业带头人,直接带动和扶持安置了千余名残疾人就业和再就业。

<百名残疾人走上公益性岗位>  10月8日,城市区内100名残疾人由政府统一安排,走上了社区就业协理员岗位。
  这100名无业残疾人走上公益性岗位后,承担了调查了解和掌握社区残疾人就业状况、就业需求;收集就业信息,为社区内有就业需求的残疾人提供就业信息服务、就业培训服务、职业介绍服务,协助社区安置残疾人就业;密切联系残疾人,积极向社区反映残疾人的需求和愿望;协助社区做好有关残疾人生活保障、康复、教育、维权、无障碍、志愿者助残、文化生活等方面工作。
  走上公益性岗位的残疾人,实行月工资,标准为每月400元,已经参加社会保险按规定缴纳养老、失业和医疗保险费的人员,享受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补贴待遇。医疗保险只限于参加大病统筹;养老和失业保险个人账户部分仍由个人负担,补贴标准按有关规定执行。
  这些残疾人的公益性岗位工资和社保补贴费用,全部由市财政承担。
  市残联负责残疾人就业协理员招聘工作的组织,被招聘人员的上岗前培训及上岗后的管理等工作。

<残疾少年儿童入学率达95%以上>  积极与教育部门协调配合,加强对全市残疾儿童少年就学情况检查指导,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要求,落实整改措施。进一步贯彻落实《关于“十五”期间特殊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见》及省政府关于在全省实施困难家庭学生免费义务教育政策,将全市1474名在校接受义务教育的残疾学生全部纳入了免费教育范围。在城市区实行盲、聋哑、弱智学生入学“零拒绝制度”;在全市普小随班就读的残疾学生,减少和杜绝“随班就座”现象,使全市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95%以上。

<21名残疾学生考入中高等院校>  积极与招生部门协调配合,做好普通高校和中等专业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摸清残疾考生人数、自然状况,协助残疾考生查询相关信息、填报志愿等。年内有21名残疾学生被各中高等院校录取,上线考生录取率100%。其中视力残疾考生谢天福考入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成为丹东地区第一个盲人全日制本科生。

<国家帮助50名残疾学生完成学业> 继续申报并争取到了中国残联专项彩票公益金助学项目,年内接受国家资助金5万元,资助市特殊教育学校和宽甸满族自治县特殊教育学校50名贫困家庭接受义务教育阶段的残疾儿童少年。资金使用范围和资助标准是:走读生的资金使用范围包括杂费、教科书费和学习用品用具费。资助标准为每人每学年700元;寄宿生的资金使用范围除含走读生使用范围外,还包括寄宿费、交通费补助。资助标准为每人每学年1300元。

<31名大中专残疾学生得到资助>  旨在鼓励残疾学生继续接受中高等教育,提高残疾人整体综合素质,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年内市残联多方筹措资金6万余元,资助了全市31名在中高等院校就读的残疾学生。

<丹东曙光特教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挂牌>  9月16日,丹东市特殊教育学校和辽宁曙光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共同举行挂牌仪式,将丹东市特殊教育职业高中正式更名为丹东曙光特教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挂牌仪式上,校企双方共同签定了联合办学协议。辽宁曙光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每年向学校提供10万元助学资金;特教学校享有保证向辽宁曙光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优先输送残疾毕业生的权力。挂牌仪式现场,辽宁曙光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进颠向学校赠送了一辆价值10万余元用于接送残疾学生上下学的旅行面包车和2005年度10万元助学资金。
  校企联手办学,旨在为特殊教育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探索新路,为残疾学生就业拓宽渠道。

<多举措多形式职业培训助1437名残疾人再就业能力提高>  全市各级残联努力把开发残疾人人力资源、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和竞争能力以及自主创业和再就业能力作为工作的着力点。根据市场需求、新产业发展要求和残疾人自身特点,依托各级残联自办的职业培训基地和社会各类教育培训机构,联合劳动就业部门和用工单位,开展了多层次、多门类,具有市场导向性和“订单式”的定向职业技能培训,增强了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并为500余名通过培训考试合格的残疾人颁发上岗证书,提供了职业技能鉴定服务。对40名有创业愿望的残疾人开展创业培训,帮助他们学习经营管理,掌握创业技能,实现自主创业。同时注重激发下岗失业残疾人自觉学习、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鼓励他们在学习中进步,在实践中提高,在竞争中磨练,以扩大职业选择范围,提高岗位适应能力。对农村残疾人实用技术培训,各级残联组织都根据各地产业结构和种养加工优势项目不同,抓住不同的工作环节和季节转换时机,联合农技科研部门,采取分段划片、逐批逐期的方式,以巡回报告、经验交流、实地宣讲、赠送教材等形式,开展不定期培训,保证了农村残疾人都能熟练掌握一至两门实用技术。

年内,全市共为1437名残疾人提供了职业技能和实用技术培训服务;免费发放各类科技图书4000余册、光碟200余盘;举办全市性职业技能大赛1次、单项职业技能大赛3次;有1000余名残疾人参与了回报社会义务奉献日的活动;有11名残疾人在国家和省举办的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奖。

<64名残疾人展示技能>  7月14日,举行了丹东市第三届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64名残疾人选手展示了他们自强不息、自食其力的成果。
  举办此次大赛,旨在检验全市残疾人培训成果,推动残疾人学习和掌握更多的知识和就业本领,使他们真正实现“平等、参与、共享”的目标。本次技能竞赛分为服装制作、盲人保健按摩、钩针编织以及木雕、摄影、设计等项目。 

<残疾人获省职业技能大赛团体第三名>  8月27日至30日,在沈阳举办的辽宁省第三届残疾人职业技能大赛上,丹东代表队成绩斐然,参赛的26名选手在13个项目技能竞赛中,共获得了3枚银牌、8枚铜牌,收获了团体总分第三名和优秀组织奖。

<聋人篮球再创佳绩>  第20届世界聋奥大会1月5日至18日在澳大利亚墨尔本举行。佟志刚、孙文入选了中国聋奥代表团,参加了聋人篮球项目的比赛,并获得了第八名的好成绩。10月12日至18日在新疆举行的2005年全国聋人篮球锦标赛上,由佟志刚、徐洋、孙文、任延成加盟的辽宁省聋人男子篮球队以不败的战绩第6次捧得冠军杯;由杨佳诺加盟的辽宁省聋人女子篮球队取得亚军,杨佳诺本人还被赛会组委会评为优秀运动员。
 <为残疾人提供千余人次法律援助和咨询服务> 依据残疾人权益保障法规,围绕残疾人维权需求,逐步建立和完善多方参与、协调运作的社会化维权工作机制,为残疾人提供“优先、优质和优惠”的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切实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助残日期间,市残联协调组织全法、金凯等律师事务所开展残疾人保障法宣传咨询服务一条街活动。年内,共为残疾人提供法律援助26件,挽回经济损失124.5万元;为残疾人免费提供法律咨询和转介服务1460人次,民事调解56起,协助办理公证15起。加强信访工作,为残疾人排忧解难。努力做好信访预测、矛盾排查,加大处理群访和集体访力度,维护社会稳定。全年共接待来信来访1896件次,其中集中访和群体访案件3起,处理上级批转信函5件,办结率97%。

<助残日活动惠及万余残疾人>  根据国务院和省政府残工委关于开展第十五次“全国助残日”活动的通知精神,全市紧紧围绕“平等共享,促进残疾人就业”这一主题,动员社会力量,开展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助残活动。助残活动贴近基层,贴近实际,贴近残疾人。4月20日,市政府残工委下发了关于开展第十五次“全国助残日”活动的通知,对市政府残工委各成员单位和各县(市)区政府提出了具体要求。4月22日,市政府召开残疾人工作协调委员会会议,副市长、市残工委主任张东军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残疾人就业工作所面临的形势进行分析,提出了解决残疾人就业问题的总体要求。会上,对市本级助残日活动作了具体部署,制定了相应措施。

助残日期间,全市各级领导及有关部门负责人和党员干部、社会爱心人士深入基层乡镇、社区,走进残疾人家庭和残疾人集中的福利企业、特教学校慰问残疾人,共送去慰问品、慰问金折合人民币50余万元,为残疾人做好事、办实事近万件次。助残日期间,市残联组织开展了15项实实在在的助残活动,有万余名残疾人从中受益。

<市长陈铁新走访慰问残疾人>  5月15日,是第十五个全国法定助残日。市长陈铁新、副市长张东军走访了3名残疾人创业带头人,并为他们送去了慰问品。陈铁新指出,要尊重残疾人的劳动,发挥残疾人的才智,形成和谐力量,为丹东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在元宝区县前街官电小区2号楼丹东第一盲人按摩诊所,陈铁新详细了解了盲人按摩师林长顺的生活、身体和经营情况后说:“你26年如一日,身残志坚,以自己的特长谋取就业的出路,并安置残疾人就业,为丹东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了贡献,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你表示感谢。”陈铁新鼓励林长顺要积极寻求新的发展途径,通过扩大经营、连锁经营,把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奉献给群众。陈铁新为林长顺送去了按摩仪器和部分经营设备,
  家住东尧社区的杨海霞因小儿麻痹留下后遗症。多年来她自食其力,自强不息,通过开办面食店维持自己的生活。近年来,在市残联通过实物投放的办法帮助下,杨海霞扩大了经营,在解决自身生活问题后,又吸收了一名下岗职工就业。陈铁新说,你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解决自己的生活困难,为群众生活带来方便,这是难能可贵的。你为社会每做出一点努力,,就是一份贡献。希望你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通过自己的劳动为社区的群众提供良好的服务,为社会做贡献。
  在蛤蟆塘镇丹东电力设备厂,陈铁新紧紧握住董事长杜云吉的手说:“你身残志坚,在谋求企业发展的同时,为政府分忧解愁,帮助78名残疾人实现再就业,不仅为社会创造了效益,也为社会稳定做出了贡献,市委、市政府向你表示感谢。”当了解到企业为了扩大再生产组建科技研发队伍时,陈铁新勉励他要发挥优势,把企业做强做大,并责成元宝区的领导,竭尽全力帮助企业解决难题。在电力设备厂,陈铁新实地察看了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情况,并为企业送去了纪念品。

<舆论助残浓厚社会氛围>   发挥宣传工作是残疾人事业窗口和形象工程的作用,积极协调并通过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等开展残疾人事业系列宣传活动,大力弘扬人道主义精神,传播现代文明和社会公益文化,增强全社会助残意识。助残日期间,在丹东人民广播电台开设了《自强与助残》专题和系列访谈;在丹东日报《星期刊》开辟了专版;在丹东电视台专题节目中进行了专访。制作了一部助残日公益广告电视宣传片,在丹东电视台“丹东新闻”、“新闻连线”节目开播前后黄金时段播放10天。在丹东人民广播电台新闻综合频道播发公益广告14条42次,受到了中、省残联有关领导和业务部门的好评。由于宣传工作力度大,创意新,社会反响较好,使残疾人和残疾人组织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得到进一步提升,一些关心、关注残疾人和残疾人事业的爱心人士都自觉自愿地加入到助残行列,营造了有利于残疾人事业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年内,在市级以上传统媒体刊播各类稿件270余篇,市残联网站发布各类信息340余条。其中,《辽宁日报》20余篇(幅)、《辽宁残联网》、《中国残联网》、《新华网》等相关网站转摘信息50余条。

<《自强之路》一书出版>  市残联编辑的《自强之路》一书,12月3日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发行。
  《自强之路》一书是真实的见证,它见证着全市残疾人的自尊、自信、自强、自立,让人们真切地了解残疾人的内心世界和创业的酸甜苦辣,并为他们的精神所感动、鼓舞和激励。
  《自强之路》一书是现实的缩影,它折射着全市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历程和社会各界扶残助残的不懈努力,让人们对构建和谐社会有了更加深入、透彻、全面地理解。
  《自强之路》一书还是面向未来的进军号角,让人们对“春天的事业”充满信心,激发出无穷的动力和工作的热情。
  《自强之路》一书的出版发行是对残疾人就业创业典型的一次盘点,也是促进残疾人就业的一个号召和新起点。

<城市区再添五千余延长米盲道> 旨在贯彻落实《辽宁省无障碍设施建设“十五”实施方案》,方便残疾人出行,参与社会生活,城市区继滨江景观路铺设2公里盲道后,10月底前,又在新改造的七经街和三号干线人行步道上,铺设了约5公里双向高标准盲道以及各道路出口缘石坡道,不仅提高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品位和标准,而且深受老年人、残疾人以及妇女儿童的欢迎。

<鸭绿江大厦增设残疾人专用客房> 鸭绿江大厦在今年的晋级四星级饭店配套附属设施改建中,将残疾人无障碍设施作为重要一项内容纳入其中。国庆节前夕,他们在原有的残疾人轮椅通道、坡道、箱式直立电梯、低位电话亭及机动轮椅等设施的基础上,又在一楼公共卫生间增设了残疾人无障碍专用设施;在二楼增设了残疾人专用客房。客房门为低位门锁,卫生间为拉门式,有低位洗面盆、低位电话、扶手式坐便、浴盆、衣物浴巾搁置架等设施。

<3单位5个人受省表彰>  5月30日,省政府残工委、省委省政府信访局、省残联联合表彰了一批全省残疾人信访工作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元宝区残联、凤城市残联、全法律师事务所被授予“辽宁省残疾人信访工作先进单位”称号,刘官棠、张幼军、王寿安、于美荣、朱立新被授予“辽宁省残疾人信访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孙世昌获“全国粮食生产大户”称号>  62岁的孙世昌,家住东港市黄土坎镇吉盛村,肢体残疾。

改革开放以来,他发奋图强,艰苦创业,现已拥有4个工厂,两个昌盛孵化厂,一个昌盛阳光农场,一个昌盛苗圃。目前,他固定资产逾千万元,流动300余万元。现已安排农闲人员、困难群众、下岗人员和残疾人60余人就业。2003年开始,孙世昌把目光瞄向了农业,他在庄河市鞍子山乡承包了大连盐厂5000亩盐碱滩涂。经过3年时间土壤改良,今年已种植的水稻亩产达230多公斤。12月份,孙世昌被国家农业部授予“全国粮食生产大户”称号。

几年来,他年年给全村五保户和困难户捐款捐物,为学校维修和敬老院捐款累计16万余元。

<慕佩荣获丹东“五一”劳动奖章>   4月26日,在丹东市召开的表彰大会上,残疾人慕佩荣获得丹东“五一”劳动奖章。
  慕佩荣,一个跛脚的女人。自1996年下岗后,自主创业,从卖冰棍、卖包子、织毛衣,到今天和同是残疾的丈夫一起开办了好运来工艺品厂,成为丹东第一个中国结的创始人。跟她学徒的残疾人和下岗职工超过千人,一个个成手后都办起了家庭手工作坊,生活上有了温饱。她的中国结的名气不光在国内响亮,而且在国外也能叫上一号。

<李颖获省就业工作者演讲比赛三等奖>  1月12日,省首届残疾人就业服务工作者演讲比赛在沈阳结束。此次比赛是为了更好地宣传残疾人就业服务工作理念,提高工作者素质而举行的。

振兴区残联干部李颖围绕各级残联、妇联、工会等组织扶持慕佩荣残疾夫妇发展手工艺品编织,并带动千余名残疾人和下岗职工再就业的事迹,以“情结”为题进行了演讲,得到了评委和与会领导的好评,并荣获演讲比赛三等奖。

<李刚当选12月份丹东市“十佳文明市民”>   12月24日,市精神文明办等部门联合召开表彰大会,评选出12月份丹东市“十佳文明市民”,残疾人李刚当选。                    

1960年出生的李刚自幼患上小儿麻痹,落下了残疾。1981年以后的10多年,从民政木材加工厂、晨阳服装厂、丹东衬衣厂、服装研究所、一直到服装四厂,李刚不停地变换着工作岗位,他扛过木材,当过会计,任过团委书记,做过商店经理,事业和生活都在平坦中继续。1992年,在丹东举办的丝绸节上,李刚接触到一个新疆客户,突然间就决定辞职,自己干服装面料生意。他靠“诚信”经商,托着残腿艰难地走了过来。2001年以来,他承包了福民百货商店,干起了福民大卖场,又接二连三在化纤、四道沟、知春园等地区开办了福民大卖场二部、三部、四部和物资配货中心,直接安置110余名下岗职工再就业。

<张启东获“中华孝亲敬老之星”称号>  张启东,44岁,省肢残人协会副秘书长、市残联副主席。自26岁担任五龙背敬老院院长近20年来,他以残缺之躯为孤寡老人撑起一方蓝天,其“孝心”与“孝行”流传乡里。3月5日,中宣部等部门联合授予他“中华孝亲敬老之星”称号

  ※  第20届世界聋奥大会1月5日至18日在澳大利亚墨尔本举行。佟志刚、孙文入选了中国聋奥代表团,参加了聋人篮球项目的比赛,并获得了第八名的好成绩。10月12日至18日在新疆举行的2005年全国聋人篮球锦标赛上,由佟志刚、徐洋、孙文、任延成加盟的辽宁省聋人男子篮球队以不败的战绩第6次捧得冠军杯;由杨佳诺加盟的辽宁省聋人女子篮球队取得亚军,杨佳诺本人还被赛会组委会评为优秀运动员。

※  5月15日,是第十五个全国法定助残日。市长陈铁新、副市长张东军走访了3名残疾人创业带头人,并为他们送去了慰问品。陈铁新指出,要尊重残疾人的劳动,发挥残疾人的才智,形成和谐力量,为丹东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  9月16日,丹东市特殊教育学校和辽宁曙光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共同举行挂牌仪式,将丹东市特殊教育职业高中正式更名为丹东曙光特教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  9月27日,市残联将中国残联专项彩票公益金配发的4套价值6万元的社区康复训练器具分别送到市智残人协会、振兴区浪头镇、元宝区七道办事处、振安区鸭绿江办事处果园沟社区康复中心(站),旨在使那里的残疾人就近得到身体功能康复训练,并对其它社区的康复训练与服务工作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

※  市残联编辑的《自强之路》一书,12月3日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发行。
    ※  孙世昌,肢体残疾,家住黄土坎镇吉盛村。改革开放以来,他发奋图强,艰苦创业,现已拥有4个工厂,两个昌盛孵化厂,一个昌盛阳光农场,一个昌盛苗圃。目前,他固定资产逾千万元,流动300余万元。现已安排农闲人员、困难群众、下岗人员和残疾人60余人就业。2003年开始,孙世昌把目光瞄向了农业,他在庄河市鞍子山乡承包了大连盐厂5000亩盐碱滩涂。经过3年时间土壤改良,今年已种植的水稻亩产达230多公斤。12月份,孙世昌被国家农业部授予“全国粮食生产大户”称号。


2005年 残 疾 人 工 作